中新社北京3月25日电 题:新疆棉花岂能与“强迫劳动”挂钩?
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H&M、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服装品牌及其背后的BCI(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因发表与新疆有关声明,几乎在一天之内成为中国网友群起挞伐的对象。
几份声明内容相近,均声称不与位于新疆的服装制造厂合作,也不再从新疆采购产品和原材料。凡此种种指摘皆与近年来西方反华势力常挂在嘴边的所谓“强迫劳动”谎言有关。
新疆是中国棉花主产区。确·胡热 摄梳理西方一段时间以来的涉疆舆论脉络不难发现,在2019年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宣布参加“三学一去”的教培学员全部结业后,污蔑该中心为“集中营”的反华势力将“强迫劳动”视作新的攻击点,屡次发难。
棉花种植是新疆的支柱产业,并在国内总产量中占据较大比重,因其质优也在国际市场广受欢迎。过去每年都会有来自其他省份的大批务工者自愿远赴新疆劳动。一个时期内,新疆少数民族百姓存在一定的自发性就业低、收入低、稳定性低的情况,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帮助其就业。
近年,中国政府为解决实际问题,在新疆为有意愿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结业后,他们可根据意愿,本着平等自愿原则与相关企业依法签订劳动合约,且不会因民族、性别、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受到歧视。
资料图:采棉机正在抢收新棉。汪铁锁 摄国际劳工组织在《强迫劳动公约》中明确定义“强迫劳动”,即以任何惩罚相威胁,强迫任何人从事非本人自愿的一切劳动或服务。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强调,中方举措与“强迫劳动”完全是两个概念。
在华经营多年的国际企业,不顾伤害中国人民情感发出与事实严重不符的声明,网友们的愤怒可以理解。而西方一些政客一再炮制谎言谬论,散播中国“强迫劳动”的假新闻,目的昭然若揭:无非打压、限制中国有关方面和企业,遏制中国发展。这些做法违反西方奉为圭臬的国际贸易规则和市场经济原则,严重破坏全球产业链,受害的是包括全球相关方在内的企业和消费者。
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棉花消费国和第二大生产国。2020至2021年度的棉花产量约595万吨,而总需求量达到780万吨,其中新疆的产量为520万吨、占国内产量近九成。换言之,新疆自产的棉花,并不能满足中国境内的实际需求。
2020年10月发布的《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受访的四个村村民自愿外出就业意愿平均值高达86.5%,表明少数民族群众自愿外出就业意愿十分强烈。截至去年底,全疆累计脱贫292.3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9.4%降至1.24%。新疆各族民众劳动脱贫致富的成果,是对有关涉疆谎言谣言的最有力回应。
中国新疆为少数民族百姓实施的系列举措保障其劳动权、生存权及发展权,历史自有公论。这些措施是一些人口中的所谓“强迫劳动”,还是帮助民众获得技能、融入社会,中国西部当前的稳定局面和长足发展会给出一份公道的答案。(完)
【编辑:张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