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凉山3月12日电 题:跨越十七载:一群台湾人与四川凉山的“达祖”情缘
中新社记者 岳依桐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3月的清晨,朗朗读书声从泸沽湖畔的达祖小学传出。摩梭传统式样的木楞房教室、宽敞的塑胶操场……这所由一群台湾人于17年前复建的学校不仅承载了当地孩童的读书梦,还勾勒出一段台湾与四川凉山动人的两岸情缘。
达祖小学位于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镇达祖村,2000年由于教育资金短缺等原因被撤点并校。2004年,以台湾老人李南阳为首的公益团队来此发展有机农业时,发现当地教育资源稀缺,团队便在台湾筹款复建了达祖小学。2007年,李南阳因病去世,骨灰长埋在这片让他挂念不已的土地。
从破败不堪的木楞房到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小学,从仅开设学前班到2010年建成完全小学,占地面积从三四亩扩大至八亩……“各地爱心人士帮助达祖小学完成蜕变。”站在李南阳纪念雕塑前,达祖小学理事会理事长游静芬告诉记者,“希望孩子们能感受喜乐、得到喜乐,长大后也愿意帮助他人,传递喜乐。”
“以前我在台湾从事餐饮业,做公益增加了我生命的厚度。”今年60岁的游静芬说话时始终面带微笑,偶尔有路过的学生同她打招呼,她便温柔点头回应。2004年以来,游静芬一直负责达祖小学的资源整合工作,很少回台湾。“5年前,我选择定居泸沽湖镇,用余生在这里坚守。”
保证达祖小学正常开课的同时,十余年来,以游静芬为主的台湾公益团队还在四川、云南开展助学工作。目前,团队平均每学期要为800多位学生募集并分别发放1000余元人民币助学款。“捐款的爱心人士有台湾的,也有大陆的,大家不分彼此,共同在做好这件事。”
做公益之余,游静芬希望自己能成为连接台湾和四川凉山的桥梁,让更多台湾人了解凉山的发展和变化。“近年来,凉山的教育和交通条件变化惊人,乡村小学都修得很漂亮,硬化路直接通到村民家门口。”游静芬说,过去从台湾到泸沽湖镇需要近3天时间,如今仅需一天。
接待前来考察的客人、联系爱心人士、奔波各地发放助学款……游静芬每天将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熬夜加班也是常事。“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还在继续学习进步。”游静芬笑言,自己虽已年至六旬,但公益是一件做了就停不下来的事情。“我一点都不觉得累,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把这件事长长久久地做下去。”
在游静芬及团队的努力下,大凉山深处的达祖小学前后迎来长期或短期的支教老师已达上千人次,其中不乏心怀梦想的台湾青年。被学生们亲切称为“小陈老师”的陈一慈正是其中之一。
今年30岁的陈一慈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台湾从事公益教育工作,2018年,她偶然在网上看到了达祖小学的故事,便对这里心生向往。同年,陈一慈来到达祖小学,负责课程设计和资源对接。一年后,她与学校一位纳西族老师相爱,“解锁”了新的身份,成为一名凉山媳妇。“我原计划只在这里工作3年,没想过定居,缘分真是一件神奇的事。”
工作之余,陈一慈热衷于向在台湾的亲朋好友讲述大陆的故事。在这位“90后”台青看来,正有越来越多台湾年轻人选择到大陆创业、就业,助推两岸交融、加深两岸情感。
17年来,海峡两岸共同刻画了达祖小学的复建与蜕变,随着两岸年轻人不断加入,两岸一家亲的情缘还将在此长久延续。“达祖小学是我和老公的‘媒人’,更是两岸爱心人士情感的结晶。”陈一慈笑着说道。(完) 【编辑: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