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政协主席江泽林: 保障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如何有效衔接?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乡村建设应该注意什么?围绕这些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政协主席江泽林近日接受了新京报记者专访。
谈及粮食安全,他说,保障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他建议,“打好种业翻身仗”,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行,加强种质资源多层次收集保护、多元化开发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为优化育种提供支撑;要坚持研发与应用并举,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大突破性品种研发力度,产学研相结合,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谈乡村振兴
进一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新京报:李克强总理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你对此如何理解?
江泽林: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可以说是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吉林省经过不懈奋斗,1489个贫困村于2019年底前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2020年底前全部脱贫,基本民生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跃升,扶贫产业不断壮大,乡村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大量人才回流农村,为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吉林省的防贫减贫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在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基础上,着力构建脱贫保稳政策体系,强化临贫预警、骤贫处置、防贫保稳工作,进一步推进了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是全面小康的底线任务,也是乡村振兴的起点。与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是一个更长的过程,涉及面也更加广泛。近些年,针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问题,我也进行了一些调研和思考,下一步主要应在有序衔接上下功夫。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措施的衔接,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和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有序将脱贫攻坚各项政策资金等平稳过渡到乡村振兴上来。
在持续发展方面,对扶贫产业要予以重点关注,给予持续支持,以产业兴旺巩固脱贫成果、提升内生发展能力。建立健全防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提前发现并识别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人口,精准施策,防止脱贫人口返贫、边缘人口致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帮助那些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者获得稳定收入来源。
谈粮食安全
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
新京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粮食安全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你怎么看“打好种业翻身仗”这个问题?
江泽林: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其要害是耕地和种子。而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为粮食的连年丰收提供了支撑。
近年来,我国种业发展较快,但距离种业强国还有一定差距。“打好种业翻身仗”,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行,加强种质资源多层次收集保护、多元化开发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为优化育种提供支撑;要坚持研发与应用并举,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大突破性品种研发力度,产学研相结合,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坚持建设与发展并进,加强优势种子生产保护区建设,提升育制种基地保障能力;要坚持服务与监管并重,大力推进现代种业发展,促进“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发展壮大,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和种子生产、经营等方面监督管理,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用种大省,要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种业总体实力不断提升,“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蓬勃发展。同时,种质资源保护、品种研发、供应等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年种子生产加工能力达3.5亿多斤,在满足省内良种需求的前提下还可销往省外。今年,吉林省政协也将此方面议题列入了年度重点工作安排。
谈乡村产业
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
新京报: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我们了解到你最近几年一直在致力于乡村产业发展方面研究,请谈谈你的观点。
江泽林: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发展乡村产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是巩固提升全面小康成果的重要支撑、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节点上,发展乡村产业意义重大。
发展乡村产业,我认为主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工业系统与农业系统的要素整合,依托资源禀赋,聚焦市场需求,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二是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培育壮大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产业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激发农民的内在合作需求,通过农业合作组织增强乡村产业规模效益及竞争能力。三是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精品农业。发挥特定地理环境和独特资源条件优势,开发特色农产品及其周边产品及服务,按照“小而精”“精而强”的原则,逐步培育特定消费市场。
近年来,吉林省聚焦加快振兴乡村产业做了大量工作,种养业产能稳定,全省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多元化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稳步扩大。下一步吉林省将继续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着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玉米水稻、杂粮杂豆、人参、林特等十大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做大做强做优现代乡村产业。
谈乡村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提升
新京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农村现代化,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对此,你怎么看?
江泽林:“农业现代化”早是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就提出来,1956年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提到“建设社会主义农村”,包括后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这表明,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其实从国家出台的政策文件可以看出,无论是说农村,还是说农业,内容都是相互涉及的。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代“三农”工作规律的把握,体现了农业农村工作的整体性,必须一体设计、一并推进。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十四五”期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一是从城乡关系视角看,推进乡村建设,要着眼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及传导机制,注重提升乡镇综合服务能力,增强乡村的包容性和承载力。二是从乡村自身发展看,要着眼增进农民生产生活的便利性,增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撑,推进乡村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的提升,进一步缩小城市和乡村居民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差别。
新京报记者 何强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