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全国人大代表廖仁旺:加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偿力度
中新网北京3月7日电 (记者 唐小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为中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来自湖南蓝山县的全国人大代表廖仁旺连续多年关注这一话题。
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新增部分县(市、区、旗)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批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市区数量由原来的436个增加至676个,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从41%提高到53%。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承担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重要生态功能。廖仁旺调研发现,一些重点生态功能区因主动调结构、去产能,不断提高产业门槛,甚至试点产业准入负面清单,面临产业再造压力。有的传统产业不符合生态保护要求、区域功能定位,需关停并转或限制准入,旧有增长动力在消退。
廖仁旺以所在的蓝山县举例称,当地依法制止和强制取缔污染严重的炼油、造纸、冶炼等企业200余家,淘汰工艺落后的水泥生产线2条,但每年为此减少的税收超过3亿元人民币,产业转型也面临保就业、保民生的压力。
地处湘南的蓝山是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保护区和湘江源头,属国家生物多样性维护重点生态功能区。当地投入大量资金开展绿化造林、垃圾污水处理和重金属污染防治,有500多名河长保护湘江源。蓝山县人民法院还成立了湘江源生态保护法庭。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如仅依靠自身力量,无法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任务。”经深入走访调研、座谈交流,廖仁旺认为,亟需通过生态补偿,体现资源生态价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事实上,很多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都存在这种情况。”他建议,加大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财政、投资等政策支持,加快健全横向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同时对其保护和建设情况开展定期监督检查,建立相应激励和惩戒机制。
据悉,许多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正通过转型升级产业突围。“符合绿色、科学发展要求的新产业,可结合地方特色和资源禀赋,加大人才、金融、用地等方面支持力度。但也不能一味等着国家生态转移支付‘输血’,要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实现自我‘造血’。”廖仁旺呼吁,下游生态环境受益地区可采取资金补助、定向援助、对口支援等形式,对相应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补偿。(完) 【编辑:刘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