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3月2日电(记者 张尼)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在做好新冠疫情“加试题”的同时,中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下,“十四五”开局、发轫新征程之年的全国两会,诸多社会民生的新课题有待破题求解。
资料图:搬迁户在贵州紫云扶贫车间加工刺绣订单。 瞿宏伦 摄——贫困“摘帽”之后如何防止返贫?
不久前,中国庄严宣告: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接下来,中国仍然面临巩固脱贫成果的任务。近期发布的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一项重点任务,文件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设置了5年的衔接过渡期。
脱贫摘帽之后如何防止返贫?怎样建立健全动态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如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这些事关民生的议题将成为关注焦点。
资料图:1月8日,在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临时接种点内,医护人员为接种者注射疫苗。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全民免疫屏障如何筑起?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的抗疫努力与成果有目共睹。
如今,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突破1.1亿,多地发现病毒变异毒株。尽管中国已积累丰富的抗疫经验,疫苗接种工作也有序铺开,但面对复杂态势,“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依旧。
在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巩固好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不仅关系到每一个普通民众的生命健康,更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
中国在未来能否顶住外防输入的压力?国内怎样构筑起全民免疫屏障?如何逐步实现新冠疫苗“应接尽接”?与疫情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无疑仍旧是民众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资料图:某双选会现场。 黄艳梅 摄——超900万高校毕业生如何顺利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是历年全国两会的热点话题。
据教育部预测,2021年高校毕业生将首次突破900万人,达到909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创新高、疫情影响尚未完全消退……这样的特殊背景之下,如何促就业、稳就业,关系到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的生计。
全国两会期间,将有哪些就业“红包”派发?民众共同期待!
资料图:医护人员照顾婴儿。 孙莹 摄——怎样破解生育意愿低难题?
近期,国家卫健委答复“东北放开生育限制”的话题引发全国关注。
2016年,全面两孩政策正式实施。但近几年来,中国的出生人口数量逐年下降,引起人们对生育率问题的担忧。此前,民政部部长李纪恒撰文称,目前中国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
与此同时,全面两孩政策实施5年,第一批二孩即将幼升小,二孩家庭面临现实生活中一系列养育问题。
如何破解生育意愿下降的难题?怎样降低生育和养育成本?这些问题亟待解答。
资料图:一处房地产项目正在建设中。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长租房怎么“排雷”?
2020年,国内长租房频频“爆雷”,坑了不少房东和租户。如何规范住房租赁市场、解决好老百姓“住”的问题,事关民生。
早在此前召开的省级地方两会上,规范发展长租房、增加租赁住房土地等内容就成为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着笔较多的内容。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家层面又将有哪些新政策与信号释放?值得关注!
资料图:医护人员正在线答疑 方永乐 摄——在线看病会更便利吗?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互联网医疗走进了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线上问诊、远程开药……这种便捷的就医模式不仅大大方便了患者,也为抗疫贡献了一份力量。
国家卫健委在2020年10月透露的数字显示,中国已经有900家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的地级市2.4万余家医疗机构,55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可以提供线上服务。
此前,国家层面就有多份涉及互联网医疗的重磅文件出台。“互联网+”医保支付范围确定、多地试水网上看病报销……
未来,互联网医疗会否让更多患者享受到实惠?网上看病报销如何推进?期待全国两会上释放更多积极信号。
资料图:一名学生在上课中。 李捷 摄——“网课之痛”怎么破?
2020年,对于所有学生、家长和老师来说,最难忘的莫过于网课。
停课不停学,网课在国内呈现井喷式增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42亿,占网民整体的34.6%。
但同时,不少人开始吐槽网课带来的副作用:学生用眼过度、家长老师负担增加、盗版网课频繁出现,甚至一些平台利用网课推广网游,散布色情、暴力、诈骗信息……
在线教育市场发展驶入快车道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规范在线教育、为学生们打造出更清朗的学习环境,将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资料图:地铁刷脸乘车。 张斌 摄——“刷脸时代”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上班打卡刷脸、进小区刷脸、去看房刷脸、打车刷脸、注册APP刷脸……“刷脸时代”,人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面临一个新问题——个人信息的安全怎样保护?
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机构发布的《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显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访者都使用过人脸识别;有六成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有三成受访者表示,已经因为人脸信息泄露、滥用而遭受到隐私或财产损失。
如何防止人脸识别等技术滥用?怎样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兼顾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刷脸时代”带来的新课题等待解答。
资料图:某社区工作者正在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杨迪 摄——怎样推进数字适老化?
进商场出示行程码、看病网上预约……疫情使中国加速进入“扫码时代”。互联网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却让老年人遭遇“触网难”。
老人无法出示健康码进站遭拒、94岁老人在银行被抬起做人脸识别、老人不会使用手机支付无法交医保……此前相继发生的多起“老人被高科技抛弃”事件,引发关注。近期,从国家到地方也相继出台政策,帮助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
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的同时,也为中国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怎样推进数字适老化?如何让老年人真正享受互联网时代的便利?这些问题有待逐一破解。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将齐聚一堂共商国是,围绕上述民生热点,他们将会提出哪些真知灼见,会上又将会释放出哪些针对性的政策信息,让我们拭目以待。(完)
【编辑:孙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