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2月24日电 题:“凿壁借光”少年一家迎来新生活
新华社记者吉哲鹏、林碧锋
冬阳煦暖,安置房里忙碌而温馨。19岁的大一学生王淼正忙着和父母一起编竹篮,一条条细竹篾在手中飞舞,一个精致的茶盒逐渐成形。看书和帮父母干活,是王淼这个寒假回家做得最多的事。
王淼来自乌蒙山区腹地、云南省会泽县雨碌乡座江村的一个贫困家庭。他的父亲王玉荣3岁时因小儿麻痹症导致残疾,母亲秦树花是聋哑人,平时主要靠出售竹编制品和低保金生活。
高中期间,王淼舍不得花钱买学习资料,利用课余时间去校园书店,悄悄把练习题誊抄在本子上带回去学习。靠着自己的刻苦努力,他去年考上了陕西师范大学的历史学专业公费师范生,因此被人称为“凿壁借光”少年。
脱贫攻坚,让王淼一家迎来新生活。2019年6月,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他们家搬进了会泽新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不久,听说当地残联在雨碌乡开展竹编培训,王玉荣花了3个小时、辗转多趟班车,专门跑回村里参加培训。
“只要有出路,一点希望我都不会放弃。”王玉荣说,通过培训,他逐步掌握了竹编这门手艺,回到社区扶贫车间工作,还慢慢教会了妻子,家里每月靠竹编能收入近千元。
让王玉荣高兴的是,去年夏天,不仅王淼考上大学,女儿王秀媛也考上了云南师范大学的公费师范生。
在学校,王淼每月有600元补助金,家里也会给他几百元生活费,他生活节俭,每月都有结余。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他入学不久就参加学校勤工俭学项目,到学校食堂帮忙,主要负责扫地、擦桌子、收碗盘等工作,学校免费提供一顿午餐并补助10元。
“除了周末,我每天都去,每月可以赚200多元。以前家里经常没钱,我父母压力很大,但他们始终都没放弃。”王淼笑着说,不觉得累,这没有父母在家辛苦。
上大学之前,王淼从未走出过大山。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学校的生活让他觉得充实又快乐,他依然勤奋刻苦。他课余时间经常到图书馆看书,有时一直待到晚上闭馆。“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不用像以前那样去抄资料了。”他说。
和弟弟一样,王秀媛学习也很刻苦,课余时间还在学校里的服装店兼职做销售,赚钱补贴生活费用。
虽然女儿、儿子在学校都有国家的补助,但家里的经济负担也增加了。在做竹编之余,王玉荣找来一辆小三轮,在小区里收废纸补贴家用。“没有文化是不行的,做什么都需要知识。”他说。
今年春节是王淼和王秀媛上大学后第一个全家团聚的春节,他们和家人分享学校的新生活,灿烂的笑容挂在脸上。
在政府帮扶下,通过一家人的努力,如今王淼家的生活越过越有盼头,四室一厅的安置房敞亮整洁,“心”形照片墙上记录着一家人生活中的美好瞬间,除了电视、沙发和茶几等家具,家里不久前还新买了洗衣机和抽油烟机。
王秀媛、王淼姐弟俩双双考上国家公费师范生,这个励志故事已经在当地流传。“希望他们好好读书,今后回到家乡当老师,用自己的学问来回报社会。”王玉荣说。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