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生过度使用手机引担忧:影响成长 制造家校矛盾
随着家庭经济条件进步,手机已经不算贵重物品,很多中小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手机,带手机进入校园现象也比较普遍。然而,智能手机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正在引起社会重视。一方面学生自控力不强,容易过度使用手机。比如课堂上,或者住宿生半夜使用手机玩游戏,分散学习精力,严重影响学习。另一方面,智能手机能上网,网上内容良莠不齐,影响学生心智成长。
2019年,海南省政协委员、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赵志忠提交了一条“关于立法禁止16岁以下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建议。他认为,智能手机进校园与网吧进校园无异,导致很多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社交等,严重影响学习,弊大于利。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的手机管理,俨然已经变成激烈攻防大战,学生、学校、家长等各方斗智斗勇。明令禁止、突击检查、没收、屏蔽信号甚至销毁……校方可谓绞尽脑汁用尽方法,然而似乎并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一些家长不支持,觉得学校没权利剥夺学生用手机的权利;孩子手机遭销毁后,有的家长还找老师索赔;有的老师不敢管,为避免争议有时“睁只眼闭只眼”。
立法禁手机入校园 让管理更有底气
2018年11月,《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山东成为全国首个以法规形式禁止中小学生将个人手机带入课堂的省份。值得注意的是,该条例规定,学校发现学生将上述个人电子产品带入学校的,实行统一保管,既落实了禁止条款,又确保了学校依法管理的权限;既保护了学生手机的合法财产权,也避免了因手机损坏产生的矛盾纠纷。
不过,采访中也有不少学校表示,手机禁入校园事情虽好,实际操作起来有难度,从执行上来说,学校每天对学生进出学校都进行检查显然不现实。而且,部分地区还存在教师不按规定使用手机等情况,为此,教育部在近日下发的通知中也要求,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等。
2021年江西省两会期间,江西省人大代表兰小华建议禁止中小学生带智能手机进校园,她表示,除了学校加强学生在校的管理外,政府和相关企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联合开展规范网络游戏管理等各类互联网领域专项治理工作,营造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2021新年伊始,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以“拒绝手机进校园·共建共享绿色文明校园”为主题,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来源:中国青年网
抵制电子产品诱惑 先教会孩子管理时间
不让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不该成为学校的一方之责,家长同样有义务。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也指出,各校要做好家校沟通,家长应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父母应该教会孩子们如何确定目标、管理时间。”中国家庭教育研究会家校社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宗春山说,“孩子如果沉迷于游戏,一定是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也找不到学习的快乐,所以一碰到其他诱惑,就会被吸引走。”宗春山打比方说,有只狗把孩子追到了树上,家长不能只忙着让孩子下树,首先需要把狗赶开,“出现问题的本身,也是自我审视、自我觉察的机会,家长们需要和孩子一起,寻找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尽量调动孩子的内驱力。”
鼓励使用电子产品帮助孩子更多掌握了解世界,但过度依赖会是一种伤。现在是寒假,很多学生们需要上网课,几乎离不开手机、平板电脑,亲情陪伴、制定计划、督导作业,都是把孩子从电子产品的泥潭中拽出来的方法,也是家长们不得不做的功课。
(大众网·海报编辑曲欣萍 综合科技日报、北京日报、海报新闻、江西新闻客户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