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2月1日电 (记者 岳依桐 贺劭清)“要把乡村振兴作为未来一段时期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2月1日,四川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郑学炳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1月29日至2月2日,四川省两会在成都召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被写入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也提出,四川将继续加强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作为多民族大省,脱贫攻坚之后,四川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之路怎么走?代表委员们对此展开热议。
四川省人大代表、稻城县金珠镇扎冲村党支部书记格绒达瓦介绍说,扎冲村在2016年脱贫后成立了藏香猪合作社。虽然合作社所产的藏香猪肉比普通猪肉售价高五分之一,但这种猪肉因其独特风味受到好评,在春节前供不应求。
“我们也想尝试网络销售,但是缺人才也缺资金,如果附近生产藏香猪的村庄抱团发展,取得规模效应,这些问题就会有效解决。”格绒达瓦建议,相同县(市)的村庄因地理位置临近,其特色产品也大致相似,可以抱团发展,取长补短,共同打响自己的民族产业“特色牌”。
“乡村绝不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地方,每座村庄都有自身的风情与特色。”四川省人大代表、凉山州文旅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康认为,乡村在文旅融合发展中打好“特色牌”并不容易。他建议,除了保留乡村本身的生态、建筑特色,还应保留原有的文化特色,并对其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开发出富有特色的农牧、餐宿、文体产品。
在郑学炳看来,除了根据区域特色做好产业选择和布局,坚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以外,人才更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他建议,不仅要通过好的政策吸引外来人才,还应该加大对本地人才、职业农牧民的培养,进一步夯实乡村发展的基底。
四川省政协委员、凉山州政协主席杨文泉表示,凉山州由于长期贫困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防止返贫的产业基础还非常薄弱,脱贫户自身“造血”能力依然不强,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带来一定困难。
杨文泉建议,推进安宁河谷农文旅综合开发,建设安宁河流域早春特色农业产业长廊、金沙江干热河谷热带水果产业带,支持建设高标准农田和草食畜工程,并大力支持凉山州每个县(市)建成1个以上省级星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省级培育园区。(完) 【编辑: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