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月27日电(汪恩民 郭其钰)在民营大省浙江,民企高质量发展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该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27日举行的浙江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联组讨论上,来自民建、工商联、经济界别的企业家委员锚定“高质量”这一内核,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导航“十四五”企业发展方向。
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卡脖子’技术攻关”“强化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突破产业瓶颈”等,无不为2021年乃至未来五年的高质量发展指引了方向。
浙江省长郑栅洁参加联组讨论。 张茵 摄技术创新呼唤“聚合力”
今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未来五年要打造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在浙江省政协常委、省商会副会长、宏胜饮料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宗馥莉看来,解决制造业服务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等问题,也是丰富“双循环”格局、优化“双循环”生态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浙江评定了一批“雄鹰企业”“鲲鹏企业”,对此宗馥莉建议鼓励这些龙头企业结合自身需求自建产业链,将产业链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产业链协同。
为避免单一的“自我循环”,宗馥莉认为应加强统一规划和宏观指导,让链主企业将优势资源用起来,将优质产业挖掘出来,统筹好产业布局。
针对芯片等“卡脖子”高新技术,浙江省政协委员、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姚力军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研究院、产业孵化器,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培育并形成上下游产业聚集、协同发展的格局,促进产业集群的快速形成,同时引导并培育一批材料企业走向“单项冠军”之路。
在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方面,浙江省政协委员、省妇联副主席(兼)、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屠红燕表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但往往受到科研投入的严重制约,靠企业自己单打独斗,很难形成强有力的突破力。
“因此我们希望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不只看规模、产量,要看价值,对行业领先、带有独门绝技的科技创新项目给予优先扶持。”屠红燕说。
人才培养呼唤“多维度”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相对于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入,浙江省政协委员、嘉兴市工商联副主席、浙江鸿翔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岳良特别提出对职业技术工人的重视。
“我认为职业教育首先要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真正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姚岳良表示,因此也需提升教师应用型教学水平,鼓励开展校企合作,推动职业学校师资培养与企业技术创新互利共赢。
在校企政合作方面,姚岳良建议职业教育发展重点是要对接好市场,及时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企业在用工方面的需求与导向,从而优化技术工人培训体系。
针对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浙江省政协委员、民建浙江省委会委员、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盛况就其所在的集成电路领域建议,设立省级集成电路发展专家库,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政策措施进行论证评估,科学研判风险,协助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决策咨询。
“浙江既要加强国际高端创新人才引入,也要重视重点关键领域支柱人才培养。”宗馥莉提出形成有规划、有维度的人才培养矩阵,如建立青年人才阶梯式支持机制。
她建议,一方面与海内外高校开展全方位就业合作,吸引、吸纳更多优秀毕业生来浙创业就业。另一方面,企业、高校及其他人才培育中心共同结合企业或人才需求方的要求,针对化培养一批高质量、有导向的技术人才,毕业即就业。
知产保护呼唤“先发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推动知识产权一件事改革’,我听了以后非常兴奋,因为知识产权对于企业来说是‘命根子’。”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亿邦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戴方国直言。
面对现代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构建“双循环”的战略新布局,戴方国认为应从政府和企业双重维度构建和完善知识产权维权网络,具体如融合各地已有的知识产权预警监测系统,推进“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数字平台建设,实现保护监测、确权、维权一体化服务。
在加强知识产权司法救济能力方面,戴方国就跨区域、跨线域维权的司法保障提出建议:“要根据企业分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优化知识产区保护的审判和检察格局。特别针对日益突出的跨省维权问题,还应助推建立全国性的跨省维权协作调度机制,消除地域和部门障碍,降低企业维权成本。”
“目前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时间周期长,我们建议浙江可以结合实际现状,有针对性地借鉴‘最多跑一次’工作的成功经验,从司法实践指导、判决具体执行、专业人才培养、社会舆论引导等各个方面先行发力,缩短办案、解纷周期。”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三花智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张亚波表示。
在其看来,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着力点,不仅能更鼓励区域内企业大胆投入创新,也能吸引区域外优秀企业,大胆将其创新成果首先应用到浙江市场,优先选择到浙江设立研发机构,为该省发展注入更多创新资源。(完)
【编辑:白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