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兰州1月3日电 题:女科学家研发多语言电商平台 牵“一带一路”做“世界生意”
中新社记者 崔琳
新疆果农使用维吾尔语在电商平台“上架”哈密瓜,英国消费者实时浏览到英文版商品信息。接下来的几秒钟,下单、付款,一笔跨国交易顺畅完成……这是西北民族大学女科学家于洪志带队研发的“‘一带一路’特色农产品多语言电子商务平台”,已覆盖汉语、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英语等语言,实现了不同语种间的商贸交易。
“‘一带一路’沿线有30多亿人口,仅各国官方语言就有78种。目前电商发展方兴未艾,但由于大型电商平台很少加载民族语言或者小语种外语,需借助互联网‘面对面’交流,但‘你聋我哑’导致交流不畅。”于洪志说,今后该平台的目标是让使用不同语言的农民,通过互联网轻松和世界各国的消费者做生意。
作为研发团队带头人,于洪志1977年幸运搭上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班车,被西北师范大学数学系录取,毕业后在西北民族大学从教至今。“我很珍惜高校这个平台,一直想通过教学科研为民族地区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今年73岁的她留着干练短发,十分健谈。
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在中国逐渐普及,于洪志立志让计算机为民族地区所用,并自学计算机技术和藏文。至九十年代,在英、美、印度、爱尔兰等国家争抢藏文编码标准的制定之际,她发起完成中国第一个“计算机藏文操作系统”。
于洪志回忆,整个过程曲折艰辛,在此期间她还遭遇了一场严重的交通事故。1997年,其主导研发的藏文编码国际标准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会IEC审定后,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随后,她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配置了计算机,赠送了藏文操作系统,并进行了20多天培训。
不久后,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于洪志,拒绝了沿海发达地区高校用各种优厚条件抛来的“橄榄枝”,并创建了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坚持服务于民族高等教育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带一路”民族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即是又一次探索。
“该电商平台旨在消除‘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商贸交流存在的语言障碍,助推特色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让民族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众轻松做‘世界生意’,为国际减贫提供中国智慧。”该研发团队博士何向真告诉记者。
目前,该电商平台含2600余种特色农产品信息库,挖掘整理“一带一路”沿线九省区的2600余种特色农产品资源成果,获得独立自主产权。(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