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粮食增产113亿斤 总产创历史新高 四部委联合发布通知 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标准在2020年基础上退坡20% 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发展新政出台 扩大普惠服务供给 院士增选:中科院强调把好“入口关” 中国工程院明确“八不准” 国防部:奉劝美方放下“锤子”,认清大势! 拉萨基层民警举行新年升旗 庆元旦迎接“中国人民警察节” 上万人新年首日天安门广场观升旗:祝福祖国 祝福世界 盘点2020年外媒对中国的十次点赞 民法典今起施行 “上海传承家谱家训服务平台”上线开通 遵循最有利于被收养人的原则 民政部印发《收养评估办法(试行)》 公安部:2020年圆满完成千余场大型群众性活动 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布自贸区实施方案 2020年12月疫情综述:中国内地12月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22例 感染源多为境外输入 华为下架腾讯游戏,抽成比例或成导火索 国产特斯拉Model Y正式登陆中国 电动车市场竞争加剧 北京环球度假区核心工程完工,进入运营筹备阶段 市场狂热似重演两年前一幕!今年美股科技股独舞还是百花齐放 中非首个自贸协定今日生效!中企可以去从事哪些服务业? 2020年A股这一年:哪些行业成牛股集中营,哪些行业遭亏钱(附股) 南乐县:全力做好村“两委”换届准备工作 市领导为全市统战系统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我市圆满完成2020年棚户区改造任务 市委宣传部机关2020年度工作总结暨“双节”廉政恳谈会召开 杨青玖检查元旦假期有关工作并慰问一线人员 京津两地供电部门创新科技手段 保障市民温暖渡过元旦假期 青平:打造互联网行业向荣良态 热评丨民法典正式实施:要守住底线红线,更要活学活用 《国家相册》:流淌的生机 国务院扶贫办:2021年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2021第一份表白!深圳莲花山顶,突然唱起这支山歌 我国首部民法典今起施行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非凡2020丨中国式减贫奇迹 唱响“双城记”畅通“双循环” 2021年首列中欧班列发车 【应急科普】冷!冷!冷!寒潮来袭 这份御寒指南请查收 【国际3分钟】2020,世界这样看中国 【画说防疫】“双节”来临,如何安全出游? 165项重大工程!从这里看中国 2020的中国有多拼,看这张图就知道了 驻哈萨克斯坦大使张霄介绍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的历史意义 中国两院院士增选工作启动 总名额不超过161名 江西连续308天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 出入公共场所须戴口罩 长江流域青海段今日起实行暂定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 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建设进入“冲刺”阶段 仓央体诗歌流派创始人金罡与他的仓央嘉措史诗 北向资金买买买!全年净流入逾2000亿,加仓这些股(附名单) 特斯拉回应产品质量问题 呼吁建立新能源汽车统一售后服务标准 美股以新高收官,纳指全年暴涨44%,金价创十年最佳年度表现 退市新规重拳严惩造假者,调整指标快速、多渠道出清 今年现多起股市“杀猪盘”,监管重拳出击整治丨时间线 道歉背后:郭敬明的商业帝国走到尽头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2020年全国粮食增产113亿斤 总产创历史新高

2021-01-01 18:41:34来源:经济日报

□ 当前,秋冬种基本结束,实现应播尽播、一播全苗。种植业结构持续优化,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

□ 农业农村部门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各地探索出了多样化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让农民获得了更多财产性收入。

□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步伐也在加快。

隆冬时节,寒意渐浓,广袤乡村仍旧生机勃勃。黄淮海的冬小麦正分蘖生长,西南地区的油菜已现蕾抽薹,东北黑土地正在越冬,各地大棚里的瓜菜一片绿意。经历疫情汛情虫情多重考验,2020年,农业农村经济的“四季歌”再奏新曲。

新希望播种在沃野,新动能孕育在田间。2020年,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粮食生产再创新高,农业结构调优调新。一度跌入低谷的生猪产能恢复至常年的九成。农民收入保持增长势头,增速持续跑赢城镇居民。巩固农业、稳住农村,就做活了经济社会发展大棋局的“眼”。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乡村产业不断优化

“我们引进推广优质稻品种——野香优莉丝,亩产比其他优质稻品种高出100斤至200斤,产量稳、米质好且价格高。”盘点一年的收成,江西省新余市雪平种养农民合作社理事长黄雪平说,2020年合作社种植野香优莉丝3000余亩,并与所在的渝水区种粮大户们签订了2.6万余亩该品种的专属订单合同。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秋冬种作物长势较好。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表示,2020年全国粮食增产113亿斤,总产创历史新高。当前,秋冬种基本结束,实现应播尽播、一播全苗。据农业农村部遥感应用中心监测,全国冬小麦主产区耕地土壤墒情良好,冬小麦长势较好,苗情好于2019年或与2019年持平的比例达到88.6%。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0%,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71%。”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说,种植业结构持续优化,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过去的小麦主要适合做馒头和面条,现在适合做面包、糕点的强筋、弱筋专用小麦占比有了较大幅度提高,达到35.8%。优质稻谷面积进一步扩大,大豆面积连续5年增加,粮改饲面积超过1500万亩,粮经饲三元结构初步构建。

纵向延伸,横向嫁接,乡村产业接二连三。广西田东县大力发展“旅游+现代农业”模式,推出生态观光游、民宿体验游、水果采摘游等,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目前,全县建成农旅融合项目53个,形成了芒果产业观光休闲、十里莲塘垂钓基地等带动力强的品牌项目。47个贫困村依托项目发展乡村游、农家乐等,年安排贫困人口直接就业1200人,人均增收1500元。

当农业与加工、文旅、电商、康养等产业相遇,就形成了“农业+”态势,由此催生体验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显示出产业的魅力。据农业农村部数据,农产品加工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预计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23.5万亿元,比2019年增加1.5万亿元。同时,乡村休闲旅游业持续回暖,直接带动吸纳就业人数1200万,带动受益农户800多万户。

农村改革蹄疾步稳

经营体系巩固完善

小生产走向大合作。农业农村部门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截至2020年11月,全国农民合作社达到224.1万家,辐射带动近一半的农户。数量增加的同时,业务范围拓宽,覆盖农林牧渔各业,1.3万家进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2000多家从事乡土特色产业;产业链条延伸,从种养业向产前和产后各环节拓展,超半数的农民合作社提供产加销一体化服务,26.8万家创办加工、流通和销售实体,4万家发展起农村电子商务。

小农户走向大农业。2020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托管专项资金达45亿元,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90万个,托管服务面积超16亿亩次,带动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轨道。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说,生产托管效益明显。有力促进农业节本增效。试点地区粮食全程托管亩均增产10%至20%,农户亩均节本增收150元至300元。同时,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服务组织普遍采用深耕深松、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等绿色技术,实现了减肥减药10%至25%。

经营主体在变,经营制度也在变。承包地确权颁证全面完成,2亿多农户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出台,新一轮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启动实施。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逐步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初步建立。不久前,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政策出台,土地收益取之于农也将用之于农。可以说,农村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构建。

土地能生金,资产更如此。截至目前,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基本完成,6亿多人集体成员身份得到确认。多数地方结合当地实际,将资产折股量化到集体成员。农民们反映,过去的“一锅粥”变成了现在的一本账,“终于知道村里有多少钱、多少地、多少房子了”。目前,全国共有43.8万个村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组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计划到2022年在全国扶持10万个左右的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试点。各地探索出了多样化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让农民群众获得了更多财产性收入。

乡村振兴开局良好

农村面貌明显改善

从东北的雪路柴扉到江南的小桥流水,从川滇的竹楼木屋到陕北的窑洞暖炕,无不凝结着人们对乡村的美好记忆。乡村是农民的立足之基、生活之本。保护绿水青山,留住美丽乡愁,建设美丽家园,才能让农民有获得感、幸福感。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相当一部分地区也出现了“空心化”现象。乡村振兴战略正是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2020年年底,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众多农村扭转了长期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基本实现干净整洁。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5%,近三年来累计新改造农村户厕超过3500万户,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全国90%以上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有新的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活跃乡村文化,传承农耕文明。全国新认定27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一步扩大了农耕文化保护传承的覆盖面。以“耕读传家兴文化,脱贫攻坚小康年”为主题的“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活动持续升温,带动190多万农民群众参与数字化阅读,约1.6亿人次参与线上阅读推广活动,引领了乡村阅读新风尚。2.8万多幅农民摄影作品记录了小康路上农业农村的时代新貌,受到社会关注。

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步伐也在加快。有关部门支持超900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产区新建改建1.4万个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规模超过600万吨,农产品产区贮藏保鲜和产后处理能力明显提高,择期错季销售能力增强。随着村庄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力,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问题正得到解决,使得数字乡村时代加快到来。“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借助移动互联网,农民的烦心事加速解决,农村正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经济日报记者 乔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