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疫情防控期间,互联网展现出巨大的生机活力,打破传统的距离,把越来越多的人连接在一起。与此同时,人们在线上的工作和生活也遇到新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这些问题得到了什么样的回应与回答?
梳理一年的脉络就会发现,新的热点问题的解决顺应了新的发展要求、体现了新的思路:
“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样的答案发挥了“全国一盘棋”的力量。疫情之下,人们看到这样的报道:一些地方的孩子们要爬到家附近的山顶或者楼顶,去找网上课;草原上有牧民举家迁移,为了给女儿找到足以稳定上课的4G网络。和亿万学生总数相比,不得不去找网上课的孩子,并不算多。但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需求都值得全社会关照。
教育部发出通知,逐一排查学生线上学习的实际困难,确保“一个都不能掉队”。实现这一要求,在硬件保障、家校沟通、重点群体帮扶等各个环节都要做好工作。在西藏昌都,运营商甚至单独在偏远村庄建了一个新基站,尽管通信收入或许连基站的电费都不够,“大家还是义无反顾地做了决定”。
“一个都不能掉队”,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巩固脱贫成果并促进乡村振兴,推进区域的协调发展,都需要做出努力。
“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这样的答案突出两个“实”——“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不让一个人被落下,面临困难的还有老年人。出入公共场所无法出示健康码,看病挂号不会手机预约,不少老年人生活中遭遇智能时代的烦恼。
家人的“帮一帮”、社区的“教学用”、城市的细化措施,都在帮助老年人走出“数字困境”。而在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在应急保障、交通出行、日常就医等多方面作出细致安排。
一系列的部门联动紧密展开,民政部、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陆续在民政工作、网站和App使用、约车出行等方面推出“适老版”服务。
凡事多想一步,行动再快一步;要雪中送炭,不能雨后送伞。解决民生难题,应有这样一份思路清晰、细致入微的系统解决方案。
“外卖骑手、菜摊小贩最真切的生计”,这样的答案凸显“科技向善”。2020年,一篇题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披露了外卖骑手在短短的送餐时间内经历怎样“惊心动魄”的过程。之后平台企业陆续发出“留出弹性时间”“关怀骑手与家人”声明。2020年,多地的外卖骑手第一次拿到“网约配送员”的职称证书,职务晋升、落户等都可能与之挂钩。更多骑手的劳动保障、“五险一金”等问题,还应有一揽子的方案去解决。
菜摊小贩的生计也进入人们关注的视野。在个别社区团购平台上,1分钱一盒鸡蛋,9分钱一棵白菜……媒体评论指出:当消费者都被吸引到社区团购平台上,那些守着一方菜摊子的小商小贩怎么办?
对此,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商务部提出互联网平台企业应严格遵守“九不得”,其中包括“不得通过低价倾销、价格串通、哄抬价格、价格欺诈等方式滥用自主定价权”等内容。
科技向善,一个数字社会,不仅应关心数字经济、数字流量,还要关怀数字背后普通人的命运。平台企业不应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任何领域的创新都不能突破“守法经营”的底线。监管部门则应加大监管力度、划定底线,确定哪些边界不可触碰。
“个人信息安全保护”,这样的答案体现“法治思维”。11月,备受舆论关注的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落槌,杭州富阳法院一审判决认定,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方面的做法“超出必要,不具正当性”,判决园方对当事人进行赔偿。此外,“戴头盔看房”的视频、成都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个人信息在网络流传,引发人们对人脸识别、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持续关注。
10月,被提请审议的《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规定,物业服务人不得强制业主通过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设施设备。12月,《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表决通过,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等被禁止采集人脸、指纹、声音等生物识别信息。
针对数据运用、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规定,企业对涉及个人信息的数据收集应取得明确同意,同时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与保护个人信息密切相关的《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也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日程,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之网正在越织越密。
围绕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去发力,当网络民意转化成实际行动,2020,网络空间不冰冷,背后写的都是温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