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29日电 题:为什么应该对2021年中国经济更加乐观
中新社记者 王恩博
2020年“进度条”即将走尽。人们感叹过去一年的不易,也将希望投向来年。对于2021年的中国经济,疫情压力测试尚未结束,“十四五”大考又至,我们该乐观吗?
回望年初,来势汹汹的疫情让中国经济不得不一度按下“暂停键”。企业停工、工厂停产、商场停业,一季度中国GDP同比下降6.8%,历史罕见。
中国经济从来都在风浪中得以壮大。-6.8%、3.2%、4.9%……统筹防疫和发展“两条腿走路”,让中国经济逐季改善,前三季度GDP增速“深V”反弹,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重要突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更助力“十三五”圆满收官。
对于明年中国经济,全球多个权威机构已投出信任票。世界银行预计中国经济增速有望回升至7.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期待中国在应对全球经济挑战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深厚的底蕴与积累,让中国经济在风浪中化危为机,也成为人们对其继续稳定复苏的信心来源。
世界上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以及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既为全球疫情防控做出重要贡献,又为中国经济的韧性增添注脚。
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则在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成为撬动中国经济复苏的支点。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
阳光总在风雨后。跨过艰险、趟过难关,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仍有广阔空间。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这一点在中国已形成共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官方消息中,“科技”与“创新”共被提及30次,几乎是上年的两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位列来年中国经济八大重点任务之首。这些都意味着,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中国通过科技创新扩展经济发展空间的思路更加坚定。
而在新发展格局下,基于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而扩大消费,这一系列任务也已提上明年工作日程。与此同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等部署,亦将进一步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在增多,但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决策层亦有充足准备。
当前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中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心,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要办好自己的事,坚持底线思维,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严密防范各种风险挑战。
在官方要求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背景下,从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到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再到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新年未至,一系列防范于未然的措施已然展开,直指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部分风险点,并力图通过拔除这些隐患,为来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奠定基础。
2021年的“进度条”即将开启。万象更新之时,人们期待并相信,这些对中国经济更加乐观的理由,最终将“落地开花”,兑现为又一张扎实且亮眼的成绩单。(完)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