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12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长篇通讯《莽莽成昆出大山》,讲述了三代人青春接力,建设、守护成昆铁路,再筑新成昆的故事。筑路、守路、通路、新路,跨越半世纪,老一辈的创举和新一代的奋斗,在祖国的大西南交相辉映。
成昆铁路,2000多铁道兵在筑路时留下英魂,他们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鼓舞了中国铁路建设者的士气;章显容、阿西阿呷、戴启宽等无数铁路人从青丝到白首,默默守护这条铁路,“唤醒”了大凉山沉睡千年的村寨,让火车在这里成为“校车”“赶集车”“扶贫车”,拉来了文明、送走了贫困;今天,一大批“90后”青年党员在正向前掘进的小相岭隧道深处,为新成昆线建设奉献青春。他们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什么是成昆精神,回答了成昆精神该如何传承。
让无惧牺牲的建设精神融入新中国建设者的基因里。成昆铁路修建时期的故事,可以用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崇山峻岭、深涧密布,头上青天一线,脚下万丈深渊,铁道兵只有住窝棚、直接从金沙江舀水做饭的条件,靠双手挖隧道、架高桥,他们用生命和意志在“筑路禁区”硬生生“刨”出来的一座世界铁路丰碑,并在此留下了修建成昆铁路“一公里一英魂”的故事。“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在开花。”如果这首歌唱在成昆铁路线上一定是强有力的呐喊,建设新中国,要有铁道兵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也正是这股精神力量,激励着中国铁路人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第一”的辉煌成就。
让助力发展的服务精神播撒在祖国大西南的土地上。路,曾是大凉山人心中的痛。没有通途,何来前途。1970年7月,成昆铁路正式开通运营,飞驰的列车穿梭在蜿蜒的群山峻岭之间,满载着钢铁、煤炭、粮食、木材等货物,成昆铁路、沿线企业、沿线城市相互成就着彼此的精彩,成昆铁路崛起了一条“川西工业走廊”,造就了攀枝花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数据显示,成昆铁路四川段年发送旅客量由1971年的232万人次增长至2019年的857.6万人次,同期货物发送量由467万吨提高到2341万吨。产业的发展,为沿线的城市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西昌马道镇现有25家物流、仓储企业,当地村民的企业占比在50%以上,攀枝花市GDP增长率曾长期稳居全省前列……贫穷、落后、封闭的发展面貌一去不复返。
让手足相亲的民族团结精神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成昆为何走西线?正是因为这里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彝海结盟的故事,给奇迹般的万里长征增添了光彩的一笔。所有人民,都是兄弟骨肉。成昆铁路上“小慢车”的扶贫故事,正是彝海结盟的新时代解读。这里的火车是“小慢车”,是孩子们的放心“校车”,是百姓走亲串友的“公交车”,也是彝族同胞走出深山的“扶贫车”。“小慢车”上的列车员们,早已与彝族同胞们亲如家人……多年来,彝族同胞们通过“小慢车”南来北往,开拓了视野,启迪了思想,从“刀耕火种”的生活走向了自主脱贫的道路,彝海结盟的故事在成昆铁路上常读常新。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成昆铁路的“小慢车”晃晃悠悠,把一副团结和谐、安居乐业的美丽画卷在大凉山展开。
成昆铁路,不仅仅是一条铁路。可歌可泣的筑路奇迹,让当时在一穷二白条件下自力更生的中国人站了起来;坚守实干的守路故事,为大山深处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创造了条件;与时俱进的新线建设,正有力书写着西南山区交通运输的新篇章……从“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到“坚守实干、创新争先”,成昆精神在发展升华,正被更多人传承弘扬,继续谱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凯歌。
作者:袁成奇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