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郑州12月14日电 (记者 阚力)“回头看这些年,我们改变过去习惯的送钱送物方式,深入细致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鼓励群众靠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近年来,河南省累计培育贫困村致富带头人5.07万人,通过思想领域脱贫,实现“要我富”到“我要富”的转变。
河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曾德亚14日在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扶贫扶志”专场发布会上,作上述介绍。曾德亚表示,在改进帮扶方式的同时,河南省坚持宣传引导、氛围营造、激发动力、文旅富民等多措并举,不仅让贫困群众从物质贫困中“走出来”,更从精神贫困中“站起来”。
曾德亚用一部电影说明了上述5.07万人这组数据。他介绍,电影《铁拐》主人公王庆春的原型,是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残疾贫困人员杨书春。1992年,杨书春在一次煤矿井下事故中受伤,左腿高位截肢。2015年年底,杨书春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曾德亚说,“在党的扶贫政策激励下,他凭着顽强的意志,用一副铁拐撑起家庭的一片天,通过种香菇、养黑猪,不但自己率先脱贫,还带领全村200余户群众增收致富,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
曾德亚认为,终结困扰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既需要物质生活脱贫,更需要思想领域脱贫。他说,这些年,我们深化典型带动,坚持以身边人教育身边人、带动身边事,广泛开展“决胜小康奋斗有我”等典型选树活动,挖掘推出的“无臂羊倌”曹建新、“脱贫秀才”王万才、“闺女书记”秦倩等先进典型引发持续反响,形成了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鲜明导向。
一直以来,河南省持续深化脱贫题材文艺创作,组织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一线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精心打造《乡村第一书记》《雪线》等影视剧,创作播出影片《驻村书记》、纪录片《走进兰考》、戏剧《留守的乡村》等文艺精品,讲好河南脱贫故事,再现伟大时代精神。
特别是,以脱贫群众、返乡青年、第一书记等为原型制作播出12集理论微视频《吾辈》等,以抗疫思政助力脱贫决战,成效明显。
此外,河南省坚持理论宣讲与实际帮扶相结合,聚焦“怕”的情绪、“松”的思想、“躁”的心态等,统筹开展理论宣讲、政策宣传等工作,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推动实现从“要我富”到“我要富”转变。(完)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