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更多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我看中国脱贫攻坚)
“我常对学生说,学农业一定要去中国看看。”比利时埃诺省农业与农业工程中心马铃薯晚疫病防治专家、孔多塞大学生物系教授弗朗索瓦·塞黑尼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的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和脱贫经验值得许多国家学习借鉴。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病害严重时可导致减产40%,但晚疫病在早期无法靠肉眼发现。1999年,塞黑尼尔到北京参加会议,从中国同行那里了解到,重庆山区一些地方的马铃薯晚疫病比较严重。次年春天,塞黑尼尔来到重庆巫溪县,带来他和团队研发出的“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报模型”,能提前3到4天预测出晚疫病暴发,中比马铃薯项目合作由此展开。
在当地政府组织下,塞黑尼尔开始给中方技术人员授课,不少农民也积极去听课。“我们在田间地头一起讨论如何从源头防止晚疫病感染。农民朋友问了不少问题,我感受到他们对新技术非常渴望。”从2002年开始,塞黑尼尔每年都前往中国,足迹扩大到内蒙古、黑龙江、湖北、甘肃、河南……塞黑尼尔也会带着数十名比利时大学生赴华交流,“我希望能让学生了解更多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国是最好的课堂。”
如今,巫溪已经成为“绿色生态马铃薯之乡”。“第一次从重庆市区去巫溪,要先乘船再坐汽车,得花两天时间。如今走高速公路只需要6小时。”塞黑尼尔说,中国各地交通路网建设非常发达,农民外出采购生产资料和销售农产品越来越方便。不少农民还通过手机与买家直接交易。“中国各地越来越重视提高生产技术,在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塞黑尼尔认为,中国基层干部群众认真务实肯干。比如中国中央政府制定减少杀虫剂使用规定后,各级政府认真执行,对农业发展大有裨益,“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
塞黑尼尔强调,比中双方是互相支持、互相学习。当年开发预测预报模型时,塞黑尼尔的团队人工收集和分析计算了比利时全境30个气象站的数据信息。到了中国,面对上千个气象站的数据,北京的一家科研团队无偿为他开发了新的软件。原来的模型升级为“马铃薯晚疫病数字化监测预警网络系统”,提供数字化、信息化、个性化的服务,对马铃薯晚疫病预测的准确率高达97%以上,还被成功引进回比利时,并在印度、尼泊尔等国推广。塞黑尼尔表示,近年来,中国科技迅速发展,尤其在数字化、大数据等方面获得长足发展。
经过8年持续奋斗,中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塞黑尼尔认为:“帮助贫困民众过上好日子,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中国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不仅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也是全世界减贫事业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过程中的关键一步。”
(本报布鲁塞尔电)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方莹馨 【编辑:丁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