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里没有“健康码”不能乘车的老人,医院里不会手机挂号不能就医的老人,冒雨交医保却因拿的是现金而被拒的老人,被家人抬着在银行柜员机前进行人脸识别的94岁老人……随着老年人被困在“数字鸿沟”里的问题日益凸显,国家终于出手了。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从“应急保障”“交通出行”“日常就医”“文体活动”“政务服务”等多个方面作出了详细安排,可以说安了老年人的心,安了为人子女的心,也安了全社会的心。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带来的智能化服务,提高了我们的社会治理与服务效能,但在方便了大部分人的同时,也为难住了一小部分人,而这一小部分人就是本应得到社会更多关爱的老年人。特别是这一年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客观上推动了整个社会数字化进程的大大提速,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在各种场合受阻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关注老人们无助的眼神,回应公众的呼吁,国家出台《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逢其时,对于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与融入智慧社会,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份《实施方案》很贴心。它聚焦了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在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方面,提出了50条具体的举措和要求,可以说事无巨细。比如它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医疗、社保、民政、金融、电信、邮政、信访、出入境、生活缴费等高频服务事项,应保留线下办理渠道;公共交通保留使用现金、纸质票据、凭证、证件等乘车的方式;推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适老化改造……每一件都抓住了老年人最想解决的问题的核心,很是贴心。
这份《实施方案》很实在。它放眼长远,以建立长效机制为目标,明确了按步骤帮助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的时间表与路线图,要求“切实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在2020年底前完成,2021年底前则要实现老年人高频服务事项智能化服务更加普遍、传统服务方式更加完善,到2022年底前要基本建立起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这样一个时间表,必将推动各类服务更加人性化,无疑是让老年人和公众都踏实与心安的。
这份《实施方案》很温暖。它在帮助老年人融入智慧社会的同时,也是在弘扬尊重和关爱老年人的社会风尚。它告诉我们,尊老不是只挂在嘴边的,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幸福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实施方案》列出了多项温暖举措,都是为了不让老年人在智能化面前“腿脚不便”,为了让数据多跑路、让老人不跑腿,关爱老年人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建设智慧社会不能丢下老年人,这是一个需要全国上下联动、统筹推进、分工负责的过程,一方面必须将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另一方面还要帮助老年人提高运用智能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期待新出台的《实施方案》尽快发挥功效,让老年人更满足、更幸福地享受智慧社会的红利。(文丨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