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宜宾11月23日电(张旭)近日,交通运输部“行在乡村 游在路上”脱贫攻坚自驾主题宣传活动(四川站)走进宜宾市屏山县。山脚,茂密的砂仁;山腰,连绵起伏的茵红李树;山顶,翠绿的富硒茶园。这是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人民过上幸福小康生活的最好印证。
屏山地处乌蒙山麓,地形破碎、山高坡陡限制了屏山的发展,曾经,这里是“万壑千山,出门无路;三农百业,举步维艰。”70%的村没有硬化道路。如今,这里是“路桥相通,纵横联网;小康路上,大道无疆。”
屏山县成为茶叶扶贫产业示范基地。中新网记者 张旭 摄据宜宾市委常委、屏山县委书记廖文彬介绍,近年来,屏山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发展机遇和最大的民生工程,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倾力帮扶下,着力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先行军。
2015年即实现100%建制村通硬化路目标,2019年实现100%建制村通客车目标,75%村民小组通硬化路,公路总里程达2488公里,其中国省道330公里,县乡道120公里,村组道2038公里,基本形成了以国省干线为骨架、县乡村道为支线、村组道为脉络的对外通畅、内部便捷公路路网体系。
5年来,该县建成村道联网路、通组公路、扶贫路、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等农村公路共计1654公里,极大推动了以种植茶叶、茵红李、白魔芋等为主的种植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如期实现高质量脱贫。如今的屏山,是中国有名的“绿茶之乡”和“白魔芋之乡”,茵红李种植规模达10万亩,投产面积超8万亩,年产量约9万吨,远销上海、浙江、江苏等长三角地区,2019年创造经济产值近5亿元。
“2015年以前,屏山县道路等级低、路网密度低、通村通畅率低,群众出门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农产品运输是肩挑背驮、举步维艰,通水泥路成为了屏山人民脱贫奔康道路上最大的期盼!”屏山县委副书记、县长代军介绍。
说起交通对人民生活的改变,当地茶农有一肚子话要说。1976年生的张德兵是屏山县本地人,1999年返乡创业做茶叶生意。他记得,90年代茶农在白天采摘,步行一个多小时将茶叶运送到加工厂,否则就只能晚上拿着火把回来。“此前我们这里的重点是为向家坝水库移民,2015年开始工作重点变成产业扶贫,2016年公路修到了山上,从此农民的收入开始大幅增长。”
张德兵接受采访。中新网记者 张旭 摄由于道路陡峭且没有公路,以前的茶叶运输只能肩背人扛,运输成本占生产成本20%。有了公路,家里买辆车就可以运到山下,运输成本降到了3%。茶农便利了,客户考察进货也便利了,生意更方便开展。
张德兵告诉记者,他当年出去打工的时候,当地种水稻自给自足尚不能完全满足,如今只要家里有几亩茶叶,脱贫奔小康已不是问题。他管理的茶园规模也从几百亩到了如今的两万亩,正在做大做强。
一路通,百业兴。截至目前,屏山经济开发区已累计签约纺织企业32家、建成17家、在建15家,预期实现年产值366.7亿元,初步建立涵盖纺纱、纺线、织布、服装的产业体系;全县茶叶面积达到21万亩、茵红李面积达到12万亩、年产生猪22万头,农村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206元。
2019年,屏山县实现了县内10765户42826人贫困户全部脱贫。今年2月,四川省政府正式批准屏山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今年8月,屏山县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验收。
四川开展的乡村客运金通工程。中新网记者 张旭 摄“借力交通,宜宾脱贫步伐铿锵有力。”宜宾市委常委、屏山县委书记廖文彬向记者介绍,今年4月,宜宾市率先在全省实施乡村客运“金通工程”全域试点,普及2813个建制村,惠及群众 400余万人。通过“全域打造、全域切入、全要素保障、全民化参与”的方式,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精准掌握全市2813个建制村基础信息,加宽改造农村公路514公里,整治“畅返不畅”路段204公里,增设路侧护栏60公里,切实改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条件。投入客车1710辆,247个建制村调整为日发班,359个建制村调整为赶场班+周末班,244个建制村实现公交化运行。
“今后,我们将努力探索乡村客运与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物流等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依托乡村客运场站,完善城乡客运线网和物流配送网络,在金通之路上行稳致远,为乡村振兴注入交通活力,全力打造宜宾交通新品牌,树立酒都发展新形象。”廖文彬表示。(完)
【编辑:张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