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12日电 (记者 李纯)“疫情面前,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李希奎12日在北京说,“重大危机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所有国家的团结合作才是战胜挑战的有力武器。”
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六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当日正在北京举行。在论坛开幕圆桌会议上,包括李希奎在内的各方与会嘉宾就新冠危机下的全球化如何发展、变革、破局进行了深入探讨。
“全球化并没有消失,它只是在变化。”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华强森(Jonathan Woetzel)表示,从2005年到2014年,跨国数据流动增长了50倍。数字化正在创造更多价值,全球经济价值也在通过数字化进行转变。但全球化的本质没有改变,仍是创造价值的跨国交流。
新开发银行行长马可(Marcos Troyjo)认为,全球化在新时期会出现三大特征。首先,包括中国、印度、墨西哥在内的新兴市场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七国集团(G7)。其次是全球价值链的转移。第三,世界正转向新的人才时代,面临巨大的人才竞争。
中国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强调了恢复和强化二十国集团(G20)功能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他指出,当前世界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一场系统性危机,既是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也是一场深度的全球经济衰退、一场严重的全球治理危机。G20应该紧急行动起来,通过合作推进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在数字经济方面和贸易政策方面形成有效的政策共识。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副行长兼秘书长艾德明(Sir Danny Alexander)也提出,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成功的全球合作,需要国际机构的支持。这些机构要有自己的使命、意愿和清晰的机制,能够将相关协议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与措施。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杜占元则认为,疫情使人们有机会认真反思自上世纪以来迅速发展的全球化所带来的问题。全球化不仅是利益共享,也是责任共担;不仅需要坚持,更要推向未来。后疫情时代的新型全球化会经历一次深度调整,可能出现新的特征。
“第一,不可能脱钩。第二,必须合作。”谈到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美中关系,美国前助理贸易代表、中国美国商会前主席夏尊恩(Tim Stratford)指出,合作对美中两国、全世界而言都有好处。应当开拓可以合作且对双方都有益的领域,避免因为彼此间的差异而产生负面影响。(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