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远山的回响】“临时家长”的操心事 王毅会见东盟十国驻华使节 火车怎么过海?高铁能开启静音模式?……这次报道全揭秘! 法考人注意!10日起可查询今年客观题考试成绩 我国麋鹿种群数量突破八千只 各地将组织摸排接收外送样本进行核酸检测的实验室 陕西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6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 “十四五”房地产强调均衡发展 防止过度挤占金融资源 唯观|美新冠病例逼近千万 ,拜登还将面临哪些挑战? 打破禁忌!前总统小布什祝贺拜登胜选,共和党高层仍集体噤声 进口厂商“自杀式”报价背后:谁将替代冠脉支架? “真还传”后续来了 近6个亿?罗永浩发财了 拟溢价28倍“牵手”罗永浩,尚纬股份一字涨停 九州通换帅,“去家族化”意图初显 美联储强调经济面临疫情威胁,鲍威尔呼吁更多财政刺激支持 A股原始股东抱团减持为哪般?大举加仓的机构有点悬 唯观|拜登组织专家团队应对疫情,美企业界盼“防疫新政” AH股半导体板块集体狂欢,公募基金重仓配置持续提升 北向资金流入创新高,机构预期国内市场将迎相对“安稳” 国家卫健委:对进口冷链食品进行预防性全面消毒 一汽-大众全新一代速腾首发 新车将于3月上市 红旗全新概念车亮相 凸显中国式豪华 千公里18次事故 Waymo发布无人驾驶报告 【回望“十三五”:我的收获与转变】从“上得了学”到“上好学”,手绘故事看这五年如何保障教育公平 请你来投票!“追寻先烈足迹”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评选开始啦 火车怎么过海?高铁能开启静音模式?……这次报道全揭秘! 【评新而论·大国经彩】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教育部 工信部联合启动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2014年至今年6月中国追回外逃人员7831人 焦点访谈:“十四五”即将起航,中国经济怎么干? 中国消防救援力量到底强在哪里——写在第29个全国消防日 国际论坛:繁荣的世界需要多边合作 “推动上合组织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新闻背景:上海合作组织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对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 中国煤炭消费基本实现清洁高效利用和超低排放 应急管理部:1—10月全国共接报火灾19.6万起 前三季度检察机关起诉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15154人 揭露学术不端,是否侵犯名誉权 中国数学家成功证明微分几何学两大核心猜想 10年间251万人志愿登记器官捐献 3万余人完成逝世后器官捐献 中国非医用口罩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超八成 国寿首例获批“超额”增持 万达信息年内股价涨幅42% 黄洪:银保监会将多措并举支持大湾区金融改革开放 投资收益率超10%!2万亿长线资金加速入市 偏爱这类股票 商务部:猪肉供给状况将持续改善 加速构建多支柱养老险体系 保险业再迎发展新机遇 10月进出口额2.84万亿元 同比增长4.6% 我国外贸连续5个月正增长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0-11-09 15:26:04来源:中国经济网

【评新而论·大国经彩】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十三五”期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污染防治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雾霾少了”“环境美了”,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切身感受。

生态好,发展才会更好。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背后,是我们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坚定走上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擦亮”蓝天 走绿色发展之路

“十三五”期间,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擦亮”蓝天,很多地方不再把生态环境保护看成是给发展“拖后腿”,而是将绿色发展作为新机遇和抓手,努力走出一条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双赢之路。

在河北省迁安市的市标广场,用不锈钢打造的“铁原子”城市雕塑静默矗立。迁安拥有丰富铁矿,一度钢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钢铁让当地人富了起来,也曾让当地群众饱受空气污染之苦。

去产能成为河北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之策。自2014年以来,“钢城”迁安累计压减1000万吨铁、1000万吨钢的产能。同时,当地钢铁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并不断延伸产业链,开发新产品,提升钢铁产业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近几年,迁安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迁安市的绿色转型并非个例,“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超低排放清洁煤电供应体系,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23.4%。

“蓝天白云更多,清新空气常在”正成为现实。今年1-9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2%,一些城市已经较大幅度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

保卫碧水 壮士断腕动真格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以往,我国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了沉重代价,导致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

洱海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近年来,随着大理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外来人口逐渐增多,餐饮客栈服务业快速发展,加之洱海流域截污治污设施基础薄弱,以致污染日益加重。

为还“母亲湖”一份健康,近几年,大理壮士断腕,全面打响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等攻坚战。2017年4月,洱海迎来史上最严整治,洱海核心区所有餐饮、客栈一律暂停营业,配合整改。2018年6月,4400多公里的污水收集管网建成,实现了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

动真格也见了真效果。随着整治工作不断推进,洱海水质得到了极大改善。2017年洱海水质实现6个月Ⅱ类,2018、2019年连续两年洱海水质实现7个月Ⅱ类,今年1至5月洱海水质为Ⅱ类,主要水质指标变化趋势总体向好。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助推了全域旅游发展,2019年大理州共接待游客53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941亿多元,均实现同比增长。

应该说,水污染问题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向水污染宣战,应成为个人、社会、政府的共识。一方面,要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另一方面,政府要严惩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和违建项目,健全水环境监测网络,严格控制各类环境风险。

守护净土 精准治污下功夫

富饶肥沃的土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藏。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才能让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地域性、长期性等特点,因此在治理上就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扎实有效开展修复,避免盲目“一刀切”。

保障耕地安全,才能“吃得放心”。目前,我国已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四年负增长,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未来,还要将污染耕地修复纳入生态建设长远规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配套政策扶持,如通过国家专项基金,对以净化为目标的耕地修复工作给予启动资金和相关政策支持,减轻地方政府压力。

严格建设用地准入,才能“住得安心”。要严格落实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做好污染状况调查、监测和评估。对存在污染风险的地块,不一定急于修复、急于使用,如果不能确保安全就坚决不用,特别是不能作为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离不开资金、技术等要素的保障,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和监督。由于土壤污染的特点使得其很难引起关注,还应加强土壤污染的科普与宣传,增强全社会保护土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使土壤污染防治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人都是受益者。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汇聚全社会的磅礴力量,久久为功向前进,我们一定能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