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时间,总会出现家长为了孩子而产生矛盾的新闻。这些矛盾,不仅仅局限于家长之间,还包括家长和老师、家长和别人家的小孩……
近日,上海两名小学三年级男生因在学校做操时产生摩擦,发生了“踢屁股”的打闹行为,最后导致二人的家长在微信群内发生口角并“约架”,一度上了热搜。次日一早在校门口,一位爸爸用U型锁直接敲了另一位爸爸的头,致后者头破血流被送医……
家长约架微信群截屏 图片来自网络
据两个孩子的班主任介绍,在家长发生冲突之前,两个孩子的小矛盾已经化解且和好。也就是说,在两个家长在打架时,他们的孩子正在一起手拉手玩耍!
上学时与同学产生矛盾是很常见的事情,只要不是充满恶意的霸凌和欺辱,最后这些矛盾都会消散。
亲子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说,孩子天生有一种攻击的冲动,在婴儿期就已经具备。研究表明,3一6岁和10一11岁的孩子容易出现攻击行为,当孩子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就可能采取打人、骂人、踢人、推人、抢小朋友东西等行为。
“护子”是天性,家长保护孩子是应该的,可采取了错误的方法,只会让问题错得离谱彻底。
11月2日,广东潮汕一名女子因自家孩子与另一男孩发生矛盾找其理论,多次推搡男孩还用菜刀猛砍。视频中男孩称女子的孩子骂自己,女子反问:“骂你你就踢他?”最终女子扇了男孩一耳光,男孩还手,随后转身逃跑。
南京一小学家长咆哮课堂的视频刷屏网络,视频里,这名女家长朝着一个男生质问:“ 你是不是打人了?“并让他站起来,这时老师在一旁劝阻,表示女子影响了教学秩序。她不顾老师的阻拦,拒绝离开教室,至少十次对着男生大喊,让他道歉。
孩子受委屈、和别人起冲突,父母不问起因,只会“以牙还牙”。
孩子做错事,无论事情严重性如何,父母会说“他不过是个孩子”来推卸责任。
美国教育研究学者贝齐·埃文斯说过:“当儿童看到成年人在应对问题时,使用的这些不恰当行为,他们会很容易把这些不恰当行为,理解为是可以被人接受的行为。”不分是非地保护孩子,能护孩子一时,却容易毁孩子一世。
孩子和小伙伴产生矛盾,并不是坏事,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让化解矛盾的过程变为促进孩子成长的过程!孩子发生争执是避免不了的,家长记住以下5条:
(1)判断这是孩子间的“正常冲突”还是受欺负
孩子的打闹很多是游戏的成分,比如拉拉同伴的小辫子、拍拍他们的肩膀,但由于他们还不会控制这些动作的度,有时会造成一些伤害事件。平常家长可以提醒孩子,玩闹的时候不要动作过度,不要打到对方身体比较脆弱的部位,如眼睛等。但是如果孩子的玩闹没有造成安全事故,家长没有必要把孩子之间的打斗看得过于严重。
(2)不要直接插手去警告对方或实施惩罚
孩子之间发生争执,他们自己处理问题的过程,也是锻炼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家长听到的可能是自己孩子的一面之词,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不是太了解,如果直接插手,反而会让事情变得更麻烦、更复杂。
(3)引导孩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孩子不知道如何处理与小伙伴之间的矛盾,向家长寻求帮助时,家长应引导孩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事情较严重,应与老师和对方家长共同商量解决之策。
如果责任在自己,应主动向对方道歉。
如果责任在对方,应明确告诉孩子这是一种错误行为,以防止孩子模仿,并鼓励孩子心胸要开阔一些,不要斤斤计较。
如果是原则性问题,要教育孩子学会用适当的方法争取自己的权益。
(4)巧与对方父母沟通,鼓励孩子正常交往
双方父母最好能诚恳地交谈,彼此谅解,友好地解决问题。孩子是最敏锐的观察者,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并且在他们幼小的心里留下父母深刻的印象。
父母不要因为孩子间常发生争吵和纠纷,就限制孩子与同伴交往,要创造条件,鼓励孩子与人交往,让孩子在冲突和纠纷中获得体验,增长与人交往的经验。
(5)不提倡家长插手,但不等于家长就应该坐视不管
有些情况下,如孩子面临危险,或是和同学之间的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时,是需要家长了解、参与,并帮助孩子协调解决的。如果需要介入,也要抱着协助的态度,而不是主动地替代帮办。在孩子向你求助时,要问孩子:“你希望我为你做什么?”听取孩子的请求后,家长应该提供机会,让孩子体验一些积极的解决方案。
虽然不提倡家长插手,但不等于家长就应该坐视不管。家长要对孩子表达信任和提供支持,可以对孩子说“我相信你能想办法处理好这件事”,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胡玥姣 综合澎湃新闻、中国妇女报、齐鲁壹点、现代快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