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0月25日电 (陈静李斯嘉)25日是重阳节,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复旦大学25日介绍,该校有25位特殊的老人,获颁“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收到纪念章,就想起了牺牲在朝鲜的战友,他们很多人还在朝鲜的土地上没有回来。纪念章是给我的荣誉,更是给我战友们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共产党员一定要记住这一点。”病榻上的曹宠微笑着说。
病榻上的曹宠收到纪念章。复旦大学供图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11月上旬,作为战地摄影记者,曹宠随九兵团第26军跨过鸭绿江赴朝。在朝鲜战场上,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一万多个历史瞬间,两次荣立二等功。
战场上,曹宠一度与部队失去联系,3天里靠吃冰雪和两个冻土豆终于追赶上部队;战役结束时,他的双脚趾因受冻差一点烂掉被截肢。在战场上,这位战地记者曾因营养不良而患夜盲症,曾遭遇数架敌机轮番低空俯冲扫射轰炸,险被凝固汽油弹的烈焰吞噬,曾因部队被困山谷断粮近20天。
在艰苦的战争岁月,最令曹宠难忘的是在长津湖战场上的一幕:“志愿军战士躺卧在铁丝网边,冻僵的身体还保持着各种‘前赴后继’的冲锋姿态……目睹这一切,我禁不住潸然泪下。”曹宠在《浴血朝鲜——一个战地摄影记者的自述》中这样回忆。
谢大业 、袁美英和林相荣佩戴了纪念章。复旦大学供图刚刚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军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医学青年谢大业,也踏上了朝鲜战场。他加入了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任务是抢救伤员,当时情况很危急,美国人已经打到鸭绿江边上了。”谢大业回忆道。在队长黄家驷的带领下,上海市首批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从上海开拔。“我们做好了准备,可能上战场后就回不来了。”“当时,我们国家还不够强大,一开始朝鲜老百姓对中国医生的医疗水平是有顾虑的。”谢大业说。后来,这支医疗手术队用自己的方案救助伤员,“连截肢都没有发生,改变了他们的看法,认为我们技术过硬,也很勇敢。”谈及战场往事,谢大业难掩自豪。
1951年7月,年仅20岁的袁美英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他们没看到,他们牺牲了。”如今谈及战火纷飞的岁月,袁美英忍不住红了眼眶。当时,她担任团总支部副书记,主要负责医疗救护以及文娱宣传工作,“有些受伤战士已经昏迷了,我们给他讲故事,让他醒过来,这是我们在前线感到最光荣的事情。”
第一次入朝时,林相荣的年纪比袁美英更小,只有17岁,任职166师496团政治处宣传教导员,“教战士唱歌跳舞和学习文化知识,我在连队里跟他们同吃、同住、同生活、同学习,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这样回忆自己在朝鲜战场上的日子。“后来离开部队时,连队战士们都来送我。”林相荣对这个场景记忆犹新。此后,他又两次入朝,先后任职满浦口岸办事处助理员和平壤军交部助理员。如今回忆这段岁月,林相荣坦言:“抗美援朝的决策是非常英明和正确的,让我们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让全世界人民刮目相看。”
回忆往事,感性的袁美英更多的是怀念,“我们现在已经年纪很大了,一听到抗美援朝,就很想念那些老同志。”她说。她对医学学子提出了期望,“希望大家珍惜这个时代,继续发扬救死扶伤精神,为祖国人民的健康做贡献。”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周亚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张艳萍等看望了志愿军老战士代表,并为他们佩戴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完)
【编辑:孙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