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12日电 (郭超凯 王玉磊 黄国畅)北京时间10月12日0时57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托举高分十三号卫星直冲云霄。此次发射,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今年新一轮高密度任务的首战,也是西昌发射场地面系统设备设施集中升级改造后的首次发射。
“今年以来,中心向疫战、向天行,已经连续夺取了长征五号B首飞、北斗三号全球组网收官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等重大任务的胜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学宇说,“到明年3月底前,中心还将执行嫦娥五号等10次航天发射任务,西昌发射场平均半个月一发,最短间隔5天,文昌发射场多个国家级重大工程相继展开,两场并行,密度空前,发射能力逼近极限,将一直处于饱和状态。”
北京时间10月12日0时57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三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高分十三号卫星是高轨光学遥感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农作物估产、环境治理、气象预警预报和综合防灾减灾等领域,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服务。 郭文彬 摄在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科技工作者积极备战后续发射任务。负80分钟、负40分钟、负30分钟、负15分钟……翻开此次高分十三号卫星的任务计划书,整场任务的执行时间节点被细化到了分钟,每一个分系统、每一个环节都会有相应的人负责测试、检查和确认,结果最后汇总到01指挥员尹相原那里,再综合判断各类参数、要求和状态,最后下达指令。“能够有幸参与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中,我非常幸运、非常自豪!”尹相原说。
记者在此次发射任务中了解到,西昌发射场二号工位某上塔改造项目,将联合操作时间由原来的3-4天缩短至1天;加注间升降温系统和氢燃氧排系统改造,实现了关键核心部件的国产化;UPS蓄电池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实现了智能化、无人化……一连串数据,记录着西昌航天人的奋斗身姿。
仅以今年7-9月为例,西昌发射场就完成相关靶改项目20余项,大大提升了发射场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有力推进发射场核心技术国产自主可控,为后续高密度任务实施奠定更加坚实的技术基础。(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