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布置作业,需与教育评价体系改革联动
■ 社论
只有加快实施教育评价改革,才能把学生从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中小学生才会有更多时间去锻炼。
说起“体育课”,很多人就会想起体育课被语数外老师“代课”或“副课动不动被主课占用”的经历。但这种体育课不被重视的局面,正在不断被改变。
据报道,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于日前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8个方面37项政策措施,全方位推动深化体教融合发展。这其中,“体育课留作业”成为体教改革目标之一。意见为此提出,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在校园体育课中要实现教会、勤练、常赛三个目标。
“体育课布置作业”一说,引发广大学生及家长的关注。而就在前两天的国新办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也强调,将来体育课也必须布置作业,要把文化课的作业减下来,体育课作业加上去,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掌握运动的技能。王登峰还提到,教育部提出中小学生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是两个小时,其实就是校内1小时、校外1小时。
在坊间,针对“体育课布置作业”,舆论提出如何量化、谁来监督、怎么保障等现实关切。这种担忧并非多余。事实上,布置体育课作业,包括体育家庭作业,已经提了多年了,但在很多地方并没有落地。以至于每过一段时间,“体育课要布置作业”都还是一则“新闻”。
其实,早在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相关意见,要求中小学校要合理安排家庭“体育作业”,家长要支持学生参加社会体育活动,社区要为学生体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共同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机制。究其本意,就是把体育课上到“课堂外”——如果学生只有在校时才有体育活动时间,课后就被各种培训、补习占满,那体育恐怕还是会被冷落。
如何量化体育作业?其实很简单,每天有2小时运动、锻炼时间,学习体育技能的学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训练,不学习专业技能,可以从事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如打球、跑步等。
如何监督体育作业?北京部分小学通过“体能天天练”小程序,为学生布置丰富多彩的体育作业,要求学生每日打卡、全班排名、上传锻炼照片、记录心率变化,就可资借鉴。
如何保障完成作业?关键就在于学校和家庭要把这段时间留给孩子,而不是禁锢在教室里、课桌边。只要时间达到,也就基本完成作业。至于完成质量,则是在保障时间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
问题在于,当下学校和家庭都没有保障“1+1”,给够学生每天2小时的运动时间。这就是体育作业面临的尴尬。而且,不少学校连正常的体育课都被挤占,遑论布置体育作业。因此,提出每天锻炼2小时、要布置体育作业等,要解决的都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否则有可能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负担。
而学生的负担越减越重,最根本原因是升学实行单一的分数评价,把基础教育演变为竞技教育、分数比拼。若这样的评价体系不变,学生的学业负担就难以减轻,学业任务之外的自主支配时间就所剩无几。
今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也只有加快实施教育评价改革,才能把学生从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中小学生才会有更多自主时间,才有可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而让体育作业的意义落到实处。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