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起牢不可破的安全屏障(一线抗疫群英谱)
——记中部战区总医院战疫党员突击队
宽阔的长江从武汉穿城而过,浩浩汤汤。中部战区总医院坐落在武汉市武昌区的核心街区,大门前人流熙熙攘攘,街市车水马龙。
医院门诊大楼前,醒目的“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标语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今年初,中部战区总医院2200余名党员医护人员,自发组成党员突击队,全力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为人民健康筑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安全屏障。
“责任,让我毫不犹豫赶赴抗疫战场”
农历小年夜,万家团圆。刚回到老家休假的中部战区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邬明,正与家人享受难得的团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
医院卫勤部部长何君急切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请你带队支援武汉市肺科医院,紧急扩建ICU。”
“我是共产党员、人民军医。责任,让我毫不犹豫赶赴抗疫战场。”邬明马上购买火车票,立即奔赴武汉。1月21日晚,邬明带领40名医护人员出征。
第一时间赶赴一线的,不只是邬明。护士长陈燕收到命令后,从报名到准备好出行被装,只用了15分钟;感染科护士王艳推迟了婚期,穿上防护服返回战位;休假在家的医护人员舒纯、王欢辗转2000多公里返岗;还在哺乳期的护士卞迪和王欢欢,把孩子托付给家人,直奔一线……
迅速的准备、坚决的行动,彰显着共产党员的担当。
大年初一,医院派出第二支医疗队支援武汉市第七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方庆深情抱了抱襁褓中的女儿,转身出征。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危急时刻更要把职责和使命扛在肩头。”
“只顾忙着救人,没有时间害怕”
“病人呼吸困难,伴有心衰!”
中部战区总医院转运的一名危重患者在救护车上病情突然加重,情况危急,护士方萍立刻展开抢救。由于天气寒冷,护目镜不时起雾,穿刺难度大。看着病人情况不断恶化,方萍扯下护目镜,争分夺秒为病人穿刺注射。
“只顾忙着救人,没有时间害怕。”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方萍很淡然。
在抗疫一线,中部战区总医院党员突击队的队员们迎难而上,冲锋在前。
一天查房,邬明刚进“红区”就遇到一名患者心跳呼吸骤停。情况万分危急,他来不及戴上正压头套,就开始为患者按压心脏,插管上呼吸机……终于,病人救过来了。“太危险了,我们都为他捏把汗。”一名护士回忆。
支援武汉肺科医院的74天里,党员突击队队员、护士长刘孟丽没有休息过一天,没有回过一次家。配合医生实施插管,做器官开放性手术,帮患者吸痰……每次遇到风险较大的工作,53岁的刘孟丽总是冲在前面。“身为党员突击队队员,危险的工作就是应该抢着做。”刘孟丽说。
一名怀孕34周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经多次转院,被送到中部战区总医院。为了挽救母婴的生命,呼吸、ICU、妇产、麻醉、儿科、感控、检验等10余个科室的党员专家参与救治。经过两个小时的紧张手术,一声清脆的啼哭声宣告了一个新生命的到来。令人欣喜的是,母子平安,医护人员也均未感染。
“经验和知识,正能派得上用场”
在抗疫一线创造奇迹,需要勇气和奉献,更需要知识与智慧。
对于中部战区总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江晓静来说,坐等从来都不是自己的风格。疫情防控初期,这位有几十年临床经验、又专攻病毒学的博士,立马开始科研攻关。
为了摸清病毒的“脾气秉性”,江晓静经常“泡”在各个病房中,仔细询问每一位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的感受,仔细分析每名患者不同阶段的病情变化,细化“一人一策”的治疗方案。很快,江晓静牵头拟定的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方案出台,成为中部战区总医院前期的救治依据。
中部战区总医院抗击疫情的党员突击队里,有许多和江晓静一样经验丰富、视野开阔的专家教授。他们日夜攻关在科学救治第一线,探索治疗方案。
医院原感染控制科专家靳桂明退休已有6年。患有慢性病的她向医院党委主动请缨:“我研究感染控制20多年了。经验和知识,正能派得上用场!”在她的现场指导下,内科楼短短48小时内就被改造成救治患者的标准病房,为第一时间抢救病人赢得时间。
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何东初,将科研搬到抗疫战场,第一时间承担国家重点专项课题,结合过去抗击非典、腺病毒的经验,开展中西药结合治疗。后来,他的治疗经验被推广到10个病区。
据了解,抗疫过程中,全院发热门诊量达1.3万余人次,新冠肺炎专区累计收治患者831人,治愈出院760人。中部战区总医院政委卢海波说:“党员突击队用血肉之躯,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筑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安全屏障。”
(覃丽萍参与采写)
本报记者 金 歆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