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厦门9月22日电 题: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厦门生态建设观察
新华社记者颜之宏、闫红心
国家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这一系列荣誉,是厦门经济特区设立40年来打造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的丰硕成果。
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引领、强化创新驱动等方式,一座生态优美、多姿多彩的海湾型城市正在我国东南沿海熠熠生辉,吸引全球客商和游客。
一池湖水换新颜
九月的厦门,秋意微浓,筼筜湖畔榕树繁茂,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树冠下穿行,或是饭后闲逛,或是小聚闲聊。
漫步间,一只白鹭从湖中的木桩上腾空而起跃入水中,还没等游客拿出手机拍照,白鹭叼着一条小鱼,迅速离开大众的视野。
很难想象,这个坐落于厦门市中心的筼筜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杂草丛生、垃圾遍布、污水乱排,湖水又黑又臭。
对于筼筜湖的综合治理,可以追溯到1984年。时任厦门市领导主持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对筼筜湖生态治理和综合治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筼筜湖保护中心主任魏道军说,目前厦门已开展了五期综合整治,从“湖水基本不臭”,到“清淤整治,截流新增污水”,再到“晴天污水不入湖”。30多年来,厦门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加强对筼筜湖整治的组织领导。
筼筜湖综合整治工程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评为“东亚海域污染防治和管理”示范工程,但厦门市对生态环境建设永不止步。
2018年3月,厦门市实行双总河长制,市委书记、市长共同担任市级总河长,强化了“治水”工作的党政同责。同年9月,厦门市将筼筜湖提升为市级湖泊,由分管副市长任湖长,逐步形成党政齐抓、部门协同、市区共管的保护机制。
为引导市民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厦门今年4月启动“市民湖长”海选,进一步推动筼筜湖水环境治理。“筼筜湖治理正在进入新阶段,我们将挖掘筼筜湖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水更清、景更美、魂更强。”魏道军说。
从“不宜人居”到“城市客厅”的蜕变
“上班前跑个步,神清气爽。”在五缘湾湿地公园内,记者见到了前来跑步锻炼的厦门市民林先生,“我家就在边上的小区里,基本上天天过来跑步,这里路好景色棒。”
五缘湾位于厦门岛东北角,从朝阳初升到暮霭沉沉,这里矫健而行的人流从未间断,近年来被誉为“城市客厅”,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五缘湾湿地公园,是厦门最大的湿地生态公园之一,被称为厦门的“城市绿肺”。其中,湿地公园核心保护区是鸟类保护区,栗喉蜂虎、白鹭、鸬鹚等鸟类在此繁衍生息。
然而16年前,五缘湾却因垃圾遍地被当地居民吐槽“不宜人居”。“当时五缘湾内分布着大片滩涂、杂乱的鱼塘和垃圾集聚地,由于人为筑堤养殖,滩涂淤积严重,加上地处厦门岛东北角的风口处,人烟稀少。”厦门市湖里区市政园林局局长周泽勇说,为了让五缘湾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厦门市采取跨海架桥的片区治理提升方案,将环岛路跨海架桥,外湾清淤造地,内湾退塘还海,打开海堤,引水入湾。
经过持续多年的清淤造地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目前五缘湾片区海域面积达242公顷,片区内建成100公顷城市绿地公园和89公顷湿地公园。厦门市还在这里修建了8公里长的环湾优质生活岸线。原先的“不宜居之地”,如今成了厦门市民和游客的“城市新客厅”。
顶层设计与全民共治“两翼齐飞”
2014年,厦门在市一级成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成为市委全面深化改革11个专项改革小组之一;2015年,厦门又成立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副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自此,厦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步入快车道。
目标明确,立法先行。厦门市近年来先后出台《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等30余部与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保护有关的法规规章。
同时,厦门还依托社区书院,引导市民形成“人人共治、人人共享”的全民共治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厦门市现已建成398个社区书院,以培育生态文明理念为主题,开设专家讲堂、兴趣小组,向普通市民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倡导志愿者活动,传播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社区治理全过程。
多年来,厦门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标准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持续打造“在花园里盛开的城市”。城市开发建设中,为保护中华白海豚,厦门市不惜将跨海通道方案由大桥改为隧道,成本大幅增加;为保护白鹭专门保留大屿岛。
厦门市发改委主任张志红说,厦门市近六成的陆域面积被划入生态控制线,生态保护地方立法开创先河,空气质量稳居全国前列,生态文明指数在中国工程院发布报告中位列全国第一。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