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黄海“中华复兴”号客滚船9月15日电 题:海上再升利箭——中国首次海上商业化应用发射侧记
作者 郭超凯
9月15日早晨7时,山东海阳港东南方向的黄海海域,海面上还雾气萦绕,“中华复兴”号客滚船硕大的甲板上已是人头攒动。
经过一天一夜的海上航行,此刻“中华复兴”号已停靠在预定海域。与之相隔三公里的是搭载着长征十一号火箭的“德渤三号”动力船。
作为目前亚洲最大的准邮轮型客滚船,总长212米、吨位达4.5万吨的“中华复兴”号将作为观礼船,近距离“观看”长征十一号火箭即将实施的中国首次海上商业化应用发射。
船上数百名游客早已翘首以盼。再过不久,长征十一号火箭将以“一箭九星”的方式,将“吉林一号”高分03组卫星送入535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
北京时间9月15日9时23分,中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九星”方式将“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供图此前,长征十一号火箭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完成火箭总装测试和星箭对接后,于9月13日搭乘“德渤三号”动力船,自主航行至黄海预定区域。
相比早已司空见惯的陆上发射,海上发射对广大群众来说仍然新鲜感十足。2019年6月5日,中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火箭以“一箭七星”的方式完成了中国航天首次海上发射;填补了中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空白,为中国快速进入太空提供了新型发射模式。
时隔1年多的时间,长征十一号火箭再次“海上出征”。相比首次海上发射,此次任务颇具看点。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十一号火箭总体设计师张飞霆总结称,一是新轨道,这是长征十一号火箭首次在海上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二是新平台,火箭搭乘“德渤三号”动力船作为发射平台;三是新厂房,火箭在北京完成部段级总装后,由公路运输抵达海阳港,在山东海阳新厂房里进行火箭部段对接、整流罩对接、测试等工作。
上午9时许,随着发射时间临近,“中华复兴”号甲板上的人流逐渐多了起来。人们使出浑身解数,或用望远镜、或用相机,以求更清楚地看到火箭的真面目。借助望远镜,“德渤三号”动力船上的长征十一号火箭露出真容,乳白色箭体上红色的五星红旗和CZ-11H的字样格外醒目。
9时23分,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长征十一号火箭在滚滚浓烟中腾空而起,托举9颗“吉林一号”高分卫星奔向茫茫太空,黄色的尾焰在天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直到火箭窜入云层,消失在视野中,甲板上的游客才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相机,意犹未尽地回味着刚才的发射瞬间。
事实上,海射火箭构想已久,发展至今已经有五十余年的历史。五十年间,国际海上发射大体经历了圣马科发射场、海上发射公司(Sea Launch)、S7Space公司三个发展阶段,但多以美国、俄罗斯等国为主。
中国在2019年实施首次海上发射,完成技术试验;并在2020年9月15日完成首次海上商业应用发射。对此,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十一号火箭副总指挥金鑫表示,此次任务进一步优化海上发射技术流程,提升海上发射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未来实现海上发射常态化、高频次奠定了基础。
目前,长征十一号火箭研制团队正在研制反应更加快捷、市场竞争能力更强、低轨运载能力覆盖2吨的固体运载火箭,计划2022年采用海上发射方式开展首次极低倾角轨道发射试验。
海上发射是中国继陆上发射场之后进入太空的重要补充,未来海射将步入常态化时代。届时,中国进入太空的发射模式将更加多元、更为便捷。(完)
【编辑:姜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