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12日电 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型企业数量快速增加,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仍面临创新基础薄弱、融资困难、人才短缺等问题。全国政协11日在北京召开第40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建议”协商议政。
11位委员围绕科技创新型企业技术研发、资金保障、政策支持、人才支撑等建言咨政。35位委员在全国政协委员移动履职平台上发表意见。
《人民政协报》12日摘发部分与会委员、专家学者的相关发言与观点建议。
基础研究是创新源头。如何更加有效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研究,自觉自愿地加大投入?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带来“深圳经验”。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始终把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形成“六个90%”的特点(即90%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投入、发明专利都来自企业,90%的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重大项目由企业承担),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华为、中兴、腾讯、大疆等一批世界级科创企业。
“地方政府应在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颠覆性’科技计划,强化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突围上下大功夫。”吴以环说。
谈及政策支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宋鑫提出,要最大限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需要统筹梳理并加快健全完善支持产业技术创新的税收、金融、审计等各类政策,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凝聚“一股绳”合力,真正形成政策的协同效应,打通各类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而在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张道宏看来,政策协同的基础是高质量政策,只有做精做细政策,才能给科创型企业更精准、有效的支持。
“中国科创型企业存在很大人才缺口,尤其是具有全球化视野、企业家精神的领军人才。”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委会副主委、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说出与会委员的共同感受。
他通过调研发现,虽然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后,在科技型企业兼职、获得报酬。但具体到事业单位层面,涉及员工在外兼职、持股等情况,仍存在一些障碍。此外,海外人才引进相关政策也仍需完善。
针对如何补齐人才短板,委员们建言,应逐步放宽事业单位性质的高校科研院所固有体制机制的约束,制定更积极的政策,打破科创型企业引才体制壁垒;调整原来以政府为引进主体的策略,提高科创型企业在引才方面的参与度。(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