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9月10日电(钱晨菲 徐翘楚)10日,浙江省基础研究工作座谈会暨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七届四次全体委员会议在杭州举行。会上,来自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等机构的多位专家建言加快建设基础研究高地,支撑浙江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提出改革评价体系、创新人才评价模式等建议。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全国一流水平和浙江特色的全域创新体系,打造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型省份,202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建设之江实验室等浙江省实验室的通知》,决定建设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西湖实验室、湖畔实验室等4个浙江省实验室。
围绕发挥浙江省实验室在基础研究中的引领作用,良渚实验室工作专班组长、浙江大学副校长周天华说,“结合如何发挥良渚实验室在生命健康重大创新领域的平台效应,我建议要坚持疾病导向,加强医学基础研究,激发医学研究者的内生动力;改革评价体系,营造科研氛围,推进基础研究为源头创新的内涵式发展;进一步鼓励学科交叉,在学科交叉的过程中重塑知识体系,抢占先机;聚焦学科前沿,鼓励在若干疾病诊疗基础理论研究率先突破,以点带面,引领发展。”
浙江省基础研究工作座谈会现场。 钱晨菲 摄其表示,如在改革评价体系方面,应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中长期考核评价机制,严格把握基金的质量,不能盲目申请追求数量。
西湖实验室主任于洪涛则表示,要在转化应用和药物研发上有本质的突破,必须从世界领先的基础科学研究入手。只有成为重大生命现象及规律第一发现者,重要生命科学手段的首要发明者,才会拥有真正的原创理念和知识产权,这就是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基础研究的原创发现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以我建议从机制体制先行先试、创新人才评价模式、营造青年人才发展环境三方面进行创新,增大原创发现的可能性。”于洪涛说。
其以创新人才评价模式为例指出,在人才的评价体系上,建议强调同行评议,更加看重科研人员的研究是否代表世界最前沿的方向,鼓励科研人员以实现重大原始创新为目标,注重研究团队的源头创新能力培养。
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混合所有制的新型科研机构之一,之江实验室亦在发挥基础研究的优势上进行探索。该实验室副主任袁继新说,“近年,基础研究凸显出新的特征与趋势:创新成果越来越集中于学科的交叉领域;重要的突破越来越依赖于重大的科学装置;科研装置越来越依赖于大兵团的协同作战;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产业化的链路越来越短。”
浙江省基础研究工作座谈会现场。 钱晨菲 摄其建议,依托浙江省实验室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一起筹划相关领域的重大科研专项;建议浙江出台相应的财政或者税收激励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到基础研究。
湖畔实验室副主任刘湘雯则围绕发挥企业在应用基础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在基础研究中,企业的价值是把应用场景释放开来。不少专家现在希望把他们的基础研究成果,在企业里做转化,但有各种指标束缚。我们呼吁能在指标上能给大家松绑,把学术休假制度切实落下来,切实做出一些原创性的突破,服务当地产业。”(完)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