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教育评价,回归教育初心
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语文、艺术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报告近期发布,本次在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抽取的331个样本县(市、区)、4,097所小学和2,522所初中所获得的质量监测结果报告显示,“班主任工作时间长、教学任务重、非教育教学性事务干扰大,减负愿望强烈”。
从各地实地调查来看,这个结果不仅限于语文、艺术类的班主任群体,实际上是整个教师群体的写照。
不少教师反映,正是让教师自主权受限的管理、对教师过度功利化的评价等原因,加重了教师负担,将教育推到急功近利的漩涡之中。
必须重视的是,在不当的管理评价环境中,不少老师逐渐变得依赖上级教育部门的指令、认可,依靠外在标准获得激励、自信与尊严,丢失了教育工作者的本真和初心,不再有耐心通过对孩子的关心、促进、鼓励、期待,使孩子慢慢向善成长。
一些地方靠五花八门的名头、花里胡哨的头衔和“帽子”、矛盾重重的职称评定、名目繁多的荣誉评审拉大教师群体内的差距,不仅不能如愿以偿地激发出教师的教育热情,激励广大的教师以名师为榜样,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满腔热情地工作,反倒助长了教育中的追名逐利,形成了心气浮躁,玩热闹、玩概念、玩口号、假创新的氛围。
如今,教师群体日益身处两极分化的鸿沟:一部分是功利主义教育的获利者,做培训、做项目、做活动、做策划和出书,忙得不亦乐乎;另一部分教师负担加重,背负的职业倦怠感与日俱增。
而且,在一些地方教育管理和评价实践中,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因,而常常错误假定教师是决定教育质量的第一推动力,将一些额外的管理与评价措施施之于教师,从而给教师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特别是在“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倾向下,教师不得不丢掉自身的自主性与独特性,向“唯分数、唯升学”的教学目的对标看齐。也正因为教育评价权力过度集中、标准过于单一,与评价对象的成长发展多样性不相匹配,教师不得不让天性多样的学生学习活动与“唯分数、唯升学”的内容一致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的丰富性和教学的有效性可想而知。
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今年6月30日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为未来一段时间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纲领性文件。
然而,改变长期以来的“五唯”弊病,做好教育评价并非易事,还需要对教育评价厘清认识。
应明确评价只是手段,不能成为目的。根据现代评价理论,评价是为了改进,评价是为学生更好地成长服务。教师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是真理探索的首席和学生成长的关键他人,合格的教师需要有自己的主见而非听命于他人,需要通过自我唤醒而非被动驱使获得力量。
改进教育评价,回归教育初心,教育管理与评价者要把教师视为有尊严、有独立人格的人,让教师拥有更多教学自主权,彰显现代教育的价值,塑造更多淡泊名利的良师。
改进教育评价,还要让教师成为教育的共建共治共享者。教师有权有责,教师积极性能够充分调动,包括教师在内的多主体的分级专业评价能有效发挥作用,这才是教育变好的根本。
改进教育评价,除了从改革评价本身入手之外,在入职门槛和薪资待遇上下真功夫,也是相辅相成之举。只有提高入职门槛,提高教师整体薪资待遇,才能让更多人能安静地做教育、热爱教师职业、享受教师职业。
作者:储朝晖(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罗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