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6日电 (记者 张素)未来科学大奖自2016年创办以来,因评审体系、奖金额度等参考诺贝尔奖,被冠以“中国诺奖”的称谓。9月6日,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揭晓2020年获奖名单,再度引关注。
今年获奖的4名科学家极具看点。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张亭栋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振义共获“生命科学奖”。评语称,他们的工作已在国际上得到验证和推广,使凶险而致命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愈率达到90%。
96岁高龄的王振义刷新了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的年龄纪录。他在与现场连线时表达获奖喜悦,也说道:“我所发现的方法只是治疗一种急性白血病的办法,并不能治疗所有(类型)的白血病。每天都有急性白血病的病人去世,我非常难过。”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卢柯摘得“物质科学奖”。梳理卢柯的履历发现,16岁上大学,38岁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在还担任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卢柯在与现场连线时表示对获奖感到突然,他感谢评委会认可其工作。他说,材料科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此番获奖也将激励他在这个学科中继续工作,让已被人类利用上千年的金属材料焕发出新的活力。
山东大学教授彭实戈获“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有趣的是,该奖项2019年度获得者是清华大学教授王小云,她同时也是山东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
至此,未来科学大奖共评选出20位获奖者。“五年前,未来科学大奖只是一个倡议,现如今,大奖的影响力已经从华人科学界逐渐扩展到备受国际科学界的认同与深度参与。”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轮值主席何川说。
如其所言,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这个“中国诺奖”本身颇具看点。
何川说,五年来,未来科学大奖的提名增长了32.8%。今年1月至4月,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定向邀请2000多位专家提名候选人,其中,数位诺贝尔奖得主、百余位各国院士参与提名。除采取提名邀约制,该奖项还采取国际同行评议制,要求每位候选人至少要收回5封评议信。今年共收到近百封评议信,来自十余位诺贝尔奖得主、数十位各国院士等权威专家。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成员从最初的9位增加至21位。今年新增两人,一位是曾率队研发出锶原子光钟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学教授叶军,一位是西湖大学理学院化学讲席教授邓力。
单项奖金高达100万美元更是为人关注。每项奖金由4位捐赠人共同捐赠,慷慨解囊者中不乏知名企业家,如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腾讯公司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王强等。
未来科学大奖的配套活动则吸引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北京大学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谢晓亮是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委员,他介绍说,2019年首届未来科学大奖周历时5天,共吸引3000余名听众参会,直播累计观看量超过700万人次。
“不仅让人们认识到基础科学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激发了无数青少年对基础科学研究的信心和激情。”谢晓亮说,今年未来科学大奖周拟于11月16日至22日举行,将举办以《病毒与人类健康》为主题的国际论坛,还将安排青年科学家夜话、青少年对话获奖人等环节,以期吸引更多人关注科学、崇尚科学、热爱科学。
事实上,由“中国诺奖”引发的讨论和变革或在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王振义当日对现行评价体系表达出忧虑。他说,现在更多是依据在期刊发表论文来评判人才,导致一些年轻科学家为发表论文而工作,但“这是做不出工作来的”。他寄语后辈要更具创新性,对待工作要更加刻苦且具有耐心。
此外,未来科学大奖是一个民间科学奖项,中国科学技术部曾多次进行调研,并于2017年出台了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指导文件。
“我们的探索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国家又为各类民间科学奖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支持,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未来论坛秘书长武红说,欧美国家基础科研经费中来自民间的经费比例超过50%,相较而言,未来科学大奖的“未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正如未来论坛的发起者、知名科学家饶毅在奖项创办之初时所言:希望一百年以后人们会说,未来科学大奖对于中国的进步起了良性的作用。(完)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