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40年)腾飞40年,特区精神是什么?
中新社北京8月31日电 题:腾飞40年,特区精神是什么?
作者 张文晖
经过40年发展,经济特区不仅收获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更孕育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推动中国形成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在前无古人的事业前,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从贫穷落后的渔港小镇,凭借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最精彩的起笔,最生动的样板。
靠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创业精神和追求卓越、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经济特区一跃成为经济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大都市。特区精神是什么?在时代的刻画下,有着最深刻的阐释。
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
1980年8月,毗邻港、澳、台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获批设置经济特区。
“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物资处于短缺状态。计划经济难以为继,体制亟须革新。
经济特区成为“拓荒牛”。彼时,翻开任何一本字典,都没有“经济特区”这样的字眼。这意味着,经济特区每跨出一步,几乎都要经过一番“闯”的经历。
邓小平在20世纪90年代南巡时就指出,“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40年来,秉持这种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经济特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发展方式、创新社会治理、建设现代化创新型城市等多方面大胆尝试。“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国际银行……经济特区在务实发展中,带着一股闯劲,探索出一系列可复制推广的宝贵经验。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更需要以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为指引,大步迈向新时代新征程。
追求卓越、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
创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经济特区在起步阶段就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绩,离不开追求卓越、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精神支柱。
改革开放以来,诸多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产品都是率先在深圳、珠海、厦门等经济特区摸索试验,然后逐步推广并引领市场。
统计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每年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9年居中国内地大中城市首位;2017年,珠海和厦门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2.5%、3.11%,均高于彼时全国2.12%的平均水平。
近40年里,无数满怀冲劲的创业者涌入特区追求梦想,不少人更是抛弃了体制内的待遇“下海”。创业者们勇于拼搏探索的精神在特区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环境里有了归宿。华为、腾讯、大疆、比亚迪、中兴等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相继涌现,引领行业发展。
经济特区不断在思想观念和精神层面上自我超越,冲破思想束缚,摸索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一系列追求卓越、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精神,引领、推动着全国思想文化的进步。
公正严明、规范有序的法治精神
法者,治之端。特区诞生伊始,公正严明、规范有序的法治精神就镌刻在其发展基因里,成为护航腾飞的“定海神针”。
截至2019年底,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共制定法规231项,现行有效法规169项;深圳市人民政府制定规章319项,现行有效162项。深圳还率先推出300项“不见面审批”、商事登记“三十证合一”等举措。截至今年6月底,深圳商事主体达339.1万家,其中中小企业215.2万家,占企业总量的99.9%。即使今年一季度受新冠疫情影响,新增企业数量仍达61231家,平均每天有680家中小企业注册登记。
2017年至今,珠海一路吹响“放管服”的号角,提高法治政府建设。2018年5月,正式推进“全城通办”政务服务新模式,以政务信息共享为依托,先后公布珠海市第一、二批各651项“全城通办”事项清单,34个部门1302项“全城通办”事项落地实施。
作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厦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制治理方面可谓“下了大力气”。2015年,厦门出台全国第二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法规《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和福建省首部垃圾分类立法《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探索出包括生活垃圾分类“厦门模式”在内的“厦门经验”。今年1月,厦门登上“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荣誉榜。(完) 【编辑:姜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