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依绍华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时提出,要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克服疫情影响,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当前,不断涌现的新型消费激活了大量潜在的市场机遇,成为扩大内需、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抓手。
随着我国人均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特征发生了巨大转变。消费需求内容既有传统消费产品提质升级,也有诸多新兴消费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共同构成“新消费”,成为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升级的重要表现。下半年,应如何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依绍华认为,由实物消费为主向实物与服务消费并重发展,可以在更高层次上满足消费需求,推动消费品质提升。这要通过供需两端齐发力,以“新消费”引领供给创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新消费”的巨大潜力。
建立供需匹配的高质量生产体系,实现品牌价值提升。随着居民消费需求提质升级,对商品品质、性能和款式等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引导企业瞄准更高标准和“新消费”需求的具体特点,改造提升现有产品结构,注重核心竞争能力提升,增加消费品市场多样化的有效、高质量供给,是促进“新消费”发展的关键。具体来看,一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设计水平。将传统制造工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构建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快速高效地生产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产品。二是积极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努力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加大培育自主品牌力度,为品牌、技术等资源的转让、评估创造宽松环境,培育品牌文化内涵,确立品牌文化定位,注重服务创新,以精细化、人性化为引导,自主创新国产品牌,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质的提升,从而吸引消费者更多消费国产品牌商品。
增加商品与服务多样化供给,满足“新消费”分化需求。随着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对商品和服务供给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应从高质量和“新消费”需求着力,实质性提升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具体来看,一是在商品和服务供给方面加快分级,实现精准化定位,鼓励企业按照不同档次,提供多层次商品和服务,满足不同群体需求,提高多样化服务;二是丰富新型服务供给内容,居民对各类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服务类型不断增加,应着力加大新型服务消费供给,鼓励新型服务发展,拓展消费空间;三是增加文化娱乐设施,包括影院、书店等硬件设施,扩大文化商品供给,丰富文化生活内容,增加演唱会、文化演出等文娱活动,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四是改善和提升三线以下城市商业供给,鼓励各类连锁商业企业渠道下沉,增加大型综合性购物中心设施,对现有商业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增加新品种类,缩短新款商品上市时间差,同时增加售后服务人员,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引导流通企业构建新商业流通模式,提升“新消费”供需匹配效率。鼓励流通企业重塑自身价值链,改进价值实现方式,实现企业发展方式和流通模式的升级与创新。通过积极探索新型流通运作模式,推动商业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推进流通企业的价值增值从销售终端向流通环节转变,进一步丰富商贸流通产业链条,构建信息化、现代化、系统化的现代流通配送体系,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同时提高流通效率。而且,鼓励流通业供应链建立协同运营的创新机制,以各方认可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信息等各要素协同发展,推进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运营效率和协同效应;逐步完善信用合作方式,优化流通业企业间战略联盟合作方式,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提供生产、库存和采购等环节的准确依据,提升流通业供应链整体的需求预估能力和水平。
构建规范的市场消费环境,提高“新消费”满意度。一是要完善并改进事关消费的基础设施建设,清除流通网络障碍,健全流通标准和商品服务质量标准,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强化线上线下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为消费者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二是全面改善优化消费环境,提高标准化水平,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加大消费领域的违法违规惩戒力度;三是改善消费市场信用环境,构建信息共享的消费市场信用评价机制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