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评论员 熊苗
4层喷泉的“鲤鱼跳龙门”水景,削掉真山建的假山瀑布群……近日,陕西商洛市镇安县这座总投资7.1亿元的新建校园,经媒体报道后陷入争议。其中最主要的争议点还在于,镇安县作为摘帽不久的深度贫困县,有没有必要投入这么多资金建一所学校?
针对媒体质疑,商洛市已经派出工作组进行调查,而该县县长则对媒体表示,新建镇安中学项目是为了彻底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项目的立项和筹资方式均符合政策规定,所有的手续都是齐全的。
从当地财政现状来看,建设这样的校园,的确高于当地支付能力。据报道,学校建设资金除了按概算需连续12年每年向银行还款5337万元以外,还有2亿元左右欠款。而2019年镇安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78亿元,公共预算支出主要靠财政转移支付。
再穷不能穷教育也得量力而行,这是批评者最主要的声音。教育是百年大计,从长远来看,对贫困地区而言,教育更是孩子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所以,当地不应因为对教育的投入“不自量力”而受到苛责。均衡东西部教育资源也一直是国家教育发展的要义之一,贫困地区享有看起来与自身财政实力不符的教育资源,不应被视为“辣眼睛”。正如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在当地采访时,一位当地居民表示:“修都修了对不对,只要这里面没有啥猫腻、没有贪污腐败就好着呢,修了学校让娃娃舒服点,也没啥。”这种观点有一定代表性,也道出了舆论或者当地调查组最该关注的点,即7.1亿元是怎么花的,是否存在因为工程利益输送等腐败问题而导致总投资虚高等,事关公共财政,公众有知情权,得有个明白账。
根据现有报道,学校建设也确实存在明显“硬伤”,如学校部分校领导办公用房有超标嫌疑,学校餐厅有多个包间,“红木铺地、座椅扎花、餐具考究”。如果说喷泉水景、假山瀑布群等校园景观还能为师生所共享,那上述超标的部分内部设施怕是完全经不起公众审视了。
当下,学校已经建好了,在实际使用中发挥其最大功用是第一要务,如此才能不让资源空置、浪费。最重要的是,学校建设投入的成本不能变相转嫁到学生及家长身上。对当地财政而言,能省则省确实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公众之所以对7.1亿元的巨大投入“纠结”,是因为希望学生能因此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质教育资源。一切围绕这个目标,学校建得“值不值”,才有探讨的准星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