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 董映璧邓国庆
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将为全球用户提供基本导航、全球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等服务。这是中国第一个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务的重大空间基础设施,标志着北斗导航系统数十年的研发过程结出了硕果。
近日,外媒及外国相关专家,针对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正式开通,给出了客观评价。
为空间活动国际合作贡献中国力量
7月31日,中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的消息公布。联合国外空司赞赏了北斗系统在和平利用外太空、参与联合国空间活动国际合作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消息称,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标志着中国作为主要太空大国的发展又迈出了一步。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发展自主的高科技能力,甚至在5G数据等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在太空领域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报道称,北斗系统的竣工,是中国技术全球发展的一部分,提高了中国技术海外影响力。报道援引澳大利亚空间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登普斯特的话称,(中国)现在拥有可以独立于美国GPS的系统。诺森比亚大学空间法与政策学教授克里斯托弗·纽曼说,中国的视野因此更加全球化。
《时代》周刊网站消息称,北斗系统可与美国的GPS系统相媲美。北斗系统不仅具有极高的精确度,还可以提供1200个汉字的短消息及图像传输。
另据报道,此前北斗系统已经在多个“一带一路”合作国家得到实际应用。如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卡拉奇及其周边地区,2014年已覆盖北斗卫星导航网络,帮助当地实现高效率的港口调度,低成本的土地测量管理以及展开精准农业;泰国则在2011年的洪水中利用北斗系统监测灾情,以及在行业领域用于绘制地图、土地勘测等等。
北斗系统便捷、安全、有前景
俄罗斯电视台、通讯社和互联网等各大媒体,于7月31日迅速对北斗三号正式开通的消息进行了报道。俄罗斯-1和俄罗斯-24电视台播放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的画面。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独立报》和《消息报》、最大门户网站yandex也在第一时间发布了相关消息和评论,高度评价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俄罗斯《航天新闻》评论员伊戈尔·利索夫称,中国建设卫星导航系统的速度令人印象深刻。他说,欧洲和中国作为卫星导航系统领域的第二波国家几乎同时开始建设,但欧洲的卫星群组仍然不完整,而中国已经在4年内部署了第三代系统。按航天标准看,这非常快。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和美国的GPS当时都没有以这种速度建设。
他还称,就精度参数而言,所有3个系统(GPS、格洛纳斯、北斗)都相当接近,但北斗具有几个特点:北斗的主要群组与格洛纳斯都由24颗卫星分成3组组成;北斗在倾斜的地球同步轨道上还有一个由3颗子卫星组成的群组,在对地静止轨道上同样还有3颗子卫星组成的群组;还有一个信息传递功能。在俄罗斯和美国导航系统中没有这些功能,这是一个便捷、安全的个人通信系统,也是一个有趣又有前景的系统。
俄罗斯“数字交通与物流”协会首席分析师安德烈·约宁在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称,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部署无论如何不会对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导航系统造成影响,因为俄罗斯的本土系统首先用于为武装力量提供导航信号。
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大学世界政治教研室副教授丹科夫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中国推出这个强大的技术平台,对于中国的技术发展是一个重要事件。他表示,俄罗斯和中国之前有协议,两国的导航系统将互动并且相互一体化。俄罗斯可以使用中国的平台,中国伙伴可以使用俄罗斯的系统,这将成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市场的新因素。
作为主要空间力量,中国又前进了一步
7月31日,巴西圣保罗大学遥感探测领域专家努内斯教授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中国自主建设的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完成了全球组网部署,标志着中国作为主要空间力量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开启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高质量服务全球的新篇章。
努内斯教授表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精度时空信息应用需求日益迫切,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行业等都需要动态的高精度服务。
与世界上其他卫星导航系统不同,北斗系统由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以及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组成,覆盖区域延伸到两极地区,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同时,在北斗三号系统中还增加了星间链路的设计,卫星不仅能与地面连接,卫星之间也可以互相测距并传递数据,从而大大提高了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
当前,卫星导航与测绘遥感装备朝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努内斯教授指出,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在卫星导航与测绘遥感装备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一项重要的太空基础设施,广泛用于气象、电力、金融、测绘、抗震救灾等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移动通信、卫星导航这三大支柱产业正在实现跨界融合。相信北斗系统提供的精准服务,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将会在交通运输、人工智能、航天海事、现代农业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大众生活带来更多、更显著的便利。
自1988年中巴两国决定一起开展地球资源卫星这一高技术项目以来,双方合作持续推进了30多年。努内斯教授表示,在长期的平等合作中,双方平等互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攻克了许多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了强大的研制团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探索出一条中巴航天合作的道路,塑造了“相互尊重、包容互信、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中巴航天合作精神。
期待双方继续提升并扩大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中巴航天合作结出更多硕果。在和平探索和利用外太空的进程中,让中巴合作惠及世界,共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发挥中巴航天的力量。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