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4000米军民“结对”:普夏村,脱贫忙!视频剪辑:綦智鹏
从日喀则市区一路南下,途经广袤高原,掠过五彩经幡,40分钟后就到了普夏村。
盛夏的日光里,这个海拔4000米之上的村落繁忙起来,装有建筑物料的大卡车开进了村,部队官兵将钢筋抬到院子里,村民正在堆放砂石和水泥。按照普夏村军地扶贫的规划,村里的第一个藏鸡养殖场正在建设。
普夏村是西藏日喀则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这里平均海拔4000米,常住61户,总人口536人。村里的祖祖辈辈以种植青稞为生,曾经一度过着靠天吃饭、食仅裹腹的生活。2017年10月,西藏日喀则军分区某营与普夏村结对扶贫。部队官兵的到来,激活了栖息在青藏高原的沉寂村落。
部队官兵援助普夏村养殖场施工材料。
“拉珍老人有高血压,需长期服药。学生扎西家庭困难,差一点辍学……”西藏日喀则军分区某营副政治教导员索朗贡布掏出一个泛黄的小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该村困难家庭的实际情况。全村61户人,到目前记录了50余户。
这本浓缩村容村貌、反映村民生活冷暖的小册子,可以说是部队为村民建立的扶贫档案。索朗贡布是藏族人,他精通藏语,自然成为了扶贫小组的主力先锋。摸底期间,他先后30余次走村入户,宣讲脱贫的好政策。
结对第一年,部队同村支部一起“号脉”研究脱贫攻略,制定了适合普夏村发展的《军地扶贫攻坚三年规划》,定下了2020年10月之前,普夏村实现脱贫摘帽的目标。《军地扶贫攻坚三年规划》涵盖了普夏村经济状况、人口数量、医疗条件、教育水平、农业发展、产业规划、军队义诊等多个方面的扶贫举措,每一条明确到阶段,细化到步骤。
索朗贡布耐心为村民讲解药物说明。
索朗贡布介绍说,家门口就业是普夏村几代人的梦想,种植青稞虽然是个营生,但也不长久,“种植青稞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家庭男劳力外出务工,农忙时赶回来抢种抢收,一年忙到头存不下多少钱。”
“既要稳住农业,也要发展产业。”去年,军地扶贫领导小组在这个问题上不谋而合。他们赶赴日喀则考察市场、请教专家、参观学习,决定发展藏鸡养殖业。
“年底养300只,明年扩到1000只,盈利可达1.5万元。”村干部达瓦次仁算了一笔账,“创办村藏鸡养殖场,闲时村民可以多一份工作,忙时可以种植青稞,拓展收入来源和就业渠道。”
村里建设养殖场也面临不少困难。工程建设缺乏材料和资金,部队投资近10万买了两卡车材料,帮助村里咨询藏鸡养殖技术,购买养殖书籍,邀请日喀则养殖专家定期进村普及养殖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养殖场能够逐渐扩大规模,村民能够收益。
今年年初,期盼已久的养鸡场动工,普夏村在扩大青稞种植规模的同时,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又趟出一条“农业+产业”发展新路子。
77671部队到村开展义诊活动。
小病拖大、大病拖跨,3年前,普夏村村医增已普尽这样形容本村的医疗水平。而如今,军地双方建立了“医药互通、人才共用”的机制,缓解了普夏村看病难的问题。自2017年开始,部队坚持定期来到普夏村开展义诊活动,累计义诊700余人次。
义诊每月一次,每次持续一天,卫生员应晓晶和彭红瑞天不亮就起床准备,天黑才开始返营。义诊当天,闻讯而来的村民们早早排起了长队。送药、测量血压,治疗伤风感冒、腰间盘突出、皮肤病等等,棘手问题与上级医院视频会诊,确保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部队医务力量的填充,相当于为村里搬来了一个诊所。
索朗贡布的小本扉页上记着两个电话号码,一个是村干部达瓦次仁,一个是村医生增已普尽。不管工作多忙,他们总会通电话。索朗贡布甚至养成了24小时不关手机的习惯,“比如,有的家中房屋漏水、青稞抢收、孩子要辍学等等,只要他们有困难,我们都会及时帮忙。”
部队官兵为学生送去生活用品。
去年9月,腰疾复发的村民扎西望着丰收在即的青稞发愁。无奈之下,他试着拨打了索朗贡布的电话,没想到12名官兵自带水和干粮赶到了家里。冒着高温酷暑,官兵们连续奋战一整天,10多亩青稞全部收割完毕,有的官兵手掌磨出了血泡。
每逢开学季,索朗贡布都会逐户走访全村61名小学生。“绝不让一个孩子辍学!”这是部队官兵作出的郑重承诺。小学生扎西量尽固家中贫困,一度想辍学种田,索朗贡布与战友们为他筹措了助学金。像扎西量尽固这样的特困生还有4个,部队官兵施以援手,帮助他们重返校园。
索朗贡布隔三岔五打电话叮嘱患病的珍拉老人复查。在老人的眼里,他比儿子还亲。去年藏历新年,部队官兵还筹集两万多元为孩子们购买新衣服。今年10月,普夏村的藏鸡养殖场马上建成使用,索朗贡布早就购买了养殖书籍,利用点滴时间译成藏文,打算赠送给村民。(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