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如回应“租客喝了7个月中水”:已修复,将沟通补偿方案 台风“海神”逐步北上 后期或将影响东北 快手8.0版本上线!品牌与产品全面升级 支持1080P视频上传和播放 200余名防疫人员为服贸会做现场保障 参会人员配发中药预防饮 【地评线】京彩好评:更新技术出口目录是应时应势之举 2020年服贸会9月4日开幕:参展企业数量超往年 个人可提前两天预约参观 最新数据持续向好引海外点赞中国经济复苏 全国消费扶贫月: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税收优惠政策了解一下 徐州三十一中女教师殴打辱骂多名学生 已被停职 塑料书皮真“有毒”吗?哪种最安全?听专家怎么说 正当防卫认定新规来了,5张图带你看明白! 阿达来提·艾再孜:民法典将护佑“全面小康”行稳致远 【桂声漫画】防疫学业两手抓——大学,我来了! 我国成为3月份以来全球主要服务贸易国中唯一出口增长国家 中央财政对受灾困难群体予以倾斜和优先保障 防汛救灾工作有力有序 王毅:维护南海稳定,携手化解挑战 【地评线】京彩好评:更新技术出口目录是应时应势之举 中国改革低保等现行社会救助制度 打造多层次分类救助体系 疫情之下“审判执行不停摆” 中国最高法要求确保完成全年审判执行任务 商务部:愿与日本深化防疫和经济社会发展合作 中方再驳蓬佩奥涉华无端指责:蓬佩奥之流的险恶用心早已被世人识破 2020年服贸会9月4日开幕 设置7类活动 东北抗联遗址“云展播” 感受传承历史培育家国情怀 木里矿区非法开采为镜鉴 青海层层出手宣示生态保护决心 昨天,今天!胜利,唯有胜利! 中国创新发展目标明确 在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业等方面有规划 世界旅游合作与发展大会将在京开幕 促旅游业再繁荣 美国国务院限制中国在美外交活动 外交部回应 商务部回应印度禁用中国118款APP:严重关切 坚决反对 北京开展有限空间专项执法检查 持续至9月11日 中央财政对受灾困难群体予以倾斜和优先保障 防汛救灾工作有力有序 云南省原副省长赵廷光逝世 享年89岁 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前方指挥部完成各项任务正式撤离四川 男童泳池排便被索赔1.5万元 家长回应:不接受赔偿数额 商务部:调整发布《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不针对具体企业 宇宙全尺度暗晕什么模样?8个“放大镜”接力模拟出清晰图像 250万贫困人口遭受洪涝灾害 官方紧急施措防范因灾返贫致贫 西银高铁陕西段联调联试正式启动 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救援成都基地挂牌成立 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何时推出?商务部:年底前将出台 内蒙古推荐50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国家立项支持 “日军细菌战罪证”上线,让历史说话! 中方回应美方限制中国在美外交活动:于法无据、于理不合、于情不通 疫情阴霾渐散 外媒感受“中国式”热闹 实验室设计、人员培训……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在几内亚分享这些经验 中科院科研人员在新型半导体激光器研发上取得进展 王毅将出席金砖国家外长视频会晤 三部门:防卫过当应兼具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5G手机首次击穿千元关口 上游芯片厂商芯片迭代速度加快 二战以来首次!CBO:美国政府债务明年将超过经济规模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中国农科院分类评价人才机制成效综述

2020-07-31 18:26:03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 题:不再“一把尺子量到底”——中国农科院分类评价人才机制成效综述

新华社记者董峻

“如何缩小与国外的玉米单产差距?”

“野生稻资源怎么有效保护好?”

“你们开发的高通量基因型平台准确性如何?”

……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举行了一场对科研人才业绩打分的活动。台上,3年前被中国农科院评聘为院级“农科英才”的19位科研人员和2名“青年英才”依次介绍自己的成果;台下,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院外评委和本院专家一起,不时向他们提问并一一打分。

打分的标准,一改唯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等传统,而是根据不同科研人员的不同研究情况进行分类评价。这是为什么?

“农业科研工作具有周期长、量化指标少、公益性强等特点,难以对不同学科和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评委之一的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录祥说。

如,搞资源保存和功能挖掘等基础研究的,难出高影响因子论文、难获重大奖励,而传统评价标准又无法涵盖科技支撑产业的要求。说白了,即使农民从中受益很多,传统的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也很难体现这一点。

玉米栽培技术专家李少昆研究员是其中一位“述职者”。他感受颇深:“搞栽培技术很难发高水平论文,这是影响收入待遇和研究经费的主要因素。对技术推广又缺乏量化考核指标,可是不把成果推广到生产上,研究就是‘跛脚鸭’。”

2017年中国农科院启动“农科英才”计划,一改过去“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评价机制,在人才引进、培养、考评中推进分类评价,尤其是注重业绩贡献和发展潜力。这些人才在参加考核时可以优先选择自己擅长之处作为得分项。

李少昆当年被评定为院里“领军A类人才”时,就选了技术推广面积、培训示范人数、科普效果等作为评价标准。去年李少昆下乡约150天、开展了58场培训,这在以往是他难以想象的。而李少昆也从中把研究推向新高度——他的科研团队研发的玉米密植机械粒收技术已在全国约10%的玉米种植面积得到应用,去年还被评为中国农科院主推的十大新技术之一。“现在反而是不下乡不行了。”他说。

而作为新引进人才,黎亮则在3年内都不用参加考核。他曾是一家国际知名种业公司中国区大田作物研发总监,今年作为“青年英才”引进到作科所,成为一个研究团队负责人。这要是在过去,缺少论文、奖励等“硬杠杠”的他是不可能进入这个农业科研“国家队”的。但黎亮丰富的育种经验和研究组织能力以及国际视野,又恰恰是国内育种界特别需要的。

在作科所60多年历程中产生了1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一批顶尖农业科学家。然而近年来的人才状况仍然让刘录祥有危机感。“未来三五年将是全所人才队伍新老交替的密集期,培养具有三农情怀、熟悉农业生产需求的青年人才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他说。

据刘录祥介绍,在遴选人才过程中他们不唯论文、不唯资历、不唯“帽子”。在全院实施“农科英才”计划基础上,作科所结合学科特点进一步开展了更精细化的人才分类遴选和评价工作,在薪酬待遇、科研条件支持、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所里还出台了多项政策提高青年科研人员收入和待遇,对新入职5年内的青年科研人员按月给予额外扶持性补贴。

如今,这个所的科研人员围绕粮食安全等国家重大需求,在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遗传基础解析、育种技术创新、重大品种创制与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进展,以自己的实践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