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发展与生态,成就幸福感
“忆往昔,泥土墙,茅草房,支口锅来铺张床;到如今,小青瓦,白粉墙,真皮沙发弹簧床”,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石门乡的顺口溜,道出了当地发生的巨变。曾经的毕节经济落后、生态恶化、人口膨胀,陷入“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党的十八大以来,毕节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5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9.95%下降到1.54%。
易地搬迁 搬出美好生活
“以前老家住沟底,早上出去背一背篓苞谷回来,再去背一捆草料喂牛已是天黑……”从威宁海拉镇新海村岩头组搬进五里岗街道朝阳新城的杨绍益说,搬到县城后,他当了保安,一个月3000元工资,二儿子和二儿媳在威宁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班,每个月7000元左右,一家人一个月收入比以前种地一年收入还高。
威宁县喀斯特地貌特征显著,特别是在牛栏江、洛泽河、可渡河一带,交通闭塞、生存环境恶劣,不少“溜索村”“悬崖村”。2015年年底,国家在威宁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期间,该县9318户46565人于2019年8月底全部搬出大山。
地势陡峭,四面环山,人都住在半山腰上,住的木房子,走的泥巴路,这是蔡国义革新村老家的写照。今年,他选择留在社区发展,办起电子加工厂。不仅个人不再需要外出打工,还帮助社区搬迁群众解决了就业问题。
龙书是岔河镇发音村的搬迁户。过去,龙书一家守着几亩陡坡地过活,靠天吃饭,加上需要照顾孩子和老人,生活十分拮据。在易地搬迁的政策下,龙书一家人搬到了锦绣社区。2018年年底,通过报名培训后,龙书丈夫外出务工,她则留在家里照顾小孩,同时在社区扶贫车间就业。
“搬到这里来,工作有了着落,还能照顾家里人,交通也方便,各方面条件都很好,比在老家好太多了。”龙书说,以前村里学校离家远,孩子上学得摸着黑出门,沿着山路走两个多小时。现在,社区里就有学校,几分钟就能到。
从搬出大山到在城区安家扎根,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逢山开路 找到致富密码
新河社区位于赫章县水塘堡乡,是一类贫困村,2018年从邹家院至爬头寨的通组公路项目建成,惠及新河社区下邹家院、花场坝、爬头寨3个村民组156户867人,村民姚文黔也是这条通组路的受益人之一。
由于外出务工收入微薄,2018年年底他回到老家,打算在乡里找一份工作。考虑到路况改善,姚文黔做起蔬菜水果买卖的生意。他用在外打工10年的积蓄买了一辆二手农用车,每天收集本村的应季蔬菜水果去附近村组售卖,仅仅过了两年,他就用闲钱换了一辆全新的面包车。
在新河社区切实受益的不止姚文黔一个。“‘组组通’实现了,村民们就可以种一些对新鲜度有要求的水果。比如去年,新乡社区一共种了100亩葡萄和245亩李子。”新河社区驻村干部赵梅英说。
吕家河村位于威宁县城东南部,距威宁县城18公里,全村居住着729户3226人。村民李云慧在当地成立合作社,发展马铃薯种植。优质的土壤条件让马铃薯喜获丰收,市场价格也很可观,但交通问题却让李云慧犯了愁。
“第一年种下来特别好,但就是运不出去,烂在手里的马铃薯可能有数吨。”看着成吨的土豆烂在地里,李云慧是说不出的心疼。无奈之下,他们只有请工人将土豆用箩筐背到村口,再用拖拉机拖到县城。但是,这不仅运输效率低,而且损耗大。“路通了以后,从这里到威宁县城只要40分钟,我们买了两辆小货车,一天轮流着跑,可以跑三四趟,也不用再担心蔬菜瓜果烂在田间地头,太好了!”
一路通,百业兴。“十三五”期间,毕节市全面建成通组硬化路1.5万公里,30户以上的村寨全部实现通硬化路,30户以上村寨通畅率提升至100%。2017年,贵州启动农村“组组通”硬化路建设三年大决战,毕节市整合各方力量,大力推进“组组通”公路建设,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在大山中蜿蜒,一个个曾经闭塞的村寨打开了山门。
不遗余力 做好生态文章
草海,位于云贵高原中部乌蒙山脉腹地,是贵州省最大的高原天然淡水湖泊,1992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120平方公里。
威宁县草海污水处理厂副厂长洪慧宁左手拿着一瓶经过处理后排出的清水,右手拿着一瓶未经处理污水,向大家展示过去与现在排入草海的水的巨大差别。“污水处理厂建成后,进入草海的水有了很大改观,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洪慧宁说,2010年草海水质为劣V类,但截至2020年5月,草海平均污染指标已从7.4削减到5.9,现今排放水虽不能饮用,但已可作为灌溉和洗衣用水。
曾因不当开发,草海水面最小时仅存5平方公里,如今恢复到25平方公里,生态环境大幅好转。据统计,现在草海有生物物种2600余种、鸟类246种,每年到草海越冬鸟类达10余万只,去年到草海越冬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有1700余只。“草海属长江水系,是金沙江支流横江的格泽河的上源湖泊。我们既要做到守土尽责,也要对下游城市负责。”草海保护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郭鹏说。
截至2019年,草海启动综合治理工程七大类27个项目,已完成投资66.74亿元。郭鹏表示:“我们这个公司就是为了草海治理而生的,对于大资金的投入,我们压力很大,但为了后代子孙,这个钱花得值。”(光明日报记者 黄小异 吕慎 章正) 【编辑:朱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