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保安和保洁人员每人每月平均工资2000元左右,全村每年人均纯收入超2万元
老房子里住进了艺术家
图为集旅游观光与田园文创体验于一体的光崀大村一隅。 本报记者 黄榆 摄
阅读提示
短短几年时间,云南一个贫困村以“最小的人为干预、最大的原乡体验”为原则,依托村庄传统以及区域农林、景观及文化旅游资源,赋予老旧房屋新的文化创意元素,打造出一个“田园综合体文创村落”,助推当地民众脱贫致富。
在离昆明主城约30公里的安宁市太平新城街道光崀大村,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群手艺人相聚在此。他们将艺术与生活巧妙结合,悄然融入这个独具魅力的山水田园传统村落。
7月雨后初晴,《工人日报》记者来到这个改名为“光崀文创村”的村落。大树、庄稼、村落、农户、荷塘,一派宁静的田园风光展现在眼前。
老村庄引来文创风
“以前,我们世代种田,累得像牛马也就只能温饱。谁能想到,现在我们家的老房子里就住着艺术家。”光崀大村党支部书记李建波对前来观光的游客讲述。
光崀大村是位于昆明滇池旅游观光带——西山“睡美人”景观山脉背麓的一个自然村。这里90余户房屋院落、村间道路、生产生活设施及田园景观的原始村落依山就势保留完好,周边交通路网通达环绕。
村子中间一个醒目的指示牌,上面是一个个艺术气息十足的文创空间的名字:左边标有古秾工社、云上光崀数字美术馆、明禾茶坊、乡村之眼、号外芳香工坊、本味坊、蜂物院、云吾工坊、朴门小院、稻梦空间等;右边标有乡建自然营、宝翰轩、山良陶舍、布本艺舍、珍寮轩、铁意坊、朋游飞礼、回归艺尚等。
一个名叫“铁意坊”的院落前,门口悬挂着用塑料废片、伞把、铁片、木料等组成的狗和猪造型。院里摆放着造型各异的文创产品,有用4台废旧电脑组装成的猫咪,也有造型别致的铁艺恐龙、活灵活现的蛤蟆等。这就是云南财经大学设计学院武斌教授退休后成立的工作室,院里很多作品都是用废旧材料制成。
正对大门的房间里,放着很多文创作品。有用废旧弹簧床垫和剪刀做成的游鱼,也有利用伞骨制成的蜘蛛,还有用喷头、铁钉、塑料制成的眼镜蛇……在墙角,洗漱台用轮胎支撑,用速溶胶粘连着大大小小的圆球,形似流水。旁边有一只金属做的大蚂蚁。生活中各种废旧物品,在这里都变成极具创意的艺术作品。也因此,当地生态环境局和街道办为铁意坊授予“绿色示范庭院”称号。
“铁艺装置组装出来的物品虽会参照已知的物体,但不是原模原样复制。抽象的造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留白,可以给参观的每个人留足想象空间。”武斌表示,“也许第一次你看不懂。看第二次、第三次,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可以激发你在脑海里进行二次创意。”
据李建波介绍,当地通过全村村民集中安置,保留了村庄原始容貌。然后依据“文创”旅游模式,通过运营比选,吸引大批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入驻,与老村民一同经营,“守”巢引凤,以人才孵化推进集体经济发展,走出一条文艺感十足又泥草芬芳的乡村振兴之路。
自然之悠与人文之乐
“我喜欢旅行时边走边看,遇到自己喜欢的民俗文化能静静的坐下来欣赏一番。”在光崀大村樱花树下学习白族蜡染的湖北小伙关曙熙说。
除了蜡染,在这里还可以学做陶艺。山良陶舍就是这样一个去处,这里的白陶和紫陶作品有个特点,都是用木柴烧制而成。
制陶费时较久。完成一窑陶器大概要一个季度时间。山良陶舍成员唐薇介绍,捏好的陶艺作品需自然阴干1个月,之后再用一周时间烧制。“节假日有很多人预约到这里制陶。”唐薇说,“因为我是建水人,从小玩泥巴长大,所以对陶有天然情感;又因为自己创作,更能发现陶艺传承的意义。”
记者随意走进一个小院,看到一楼有皮具制作展示、古琴制作展示、古琴上漆展示、陶泥小制作等;二楼空间用草帘和芦苇秆装饰,简朴而别致,专门用来演示古琴,一位来自广西的姑娘陆雅涵正在弹奏古琴。
“这里有自然之悠,又有人文之乐。”陆雅涵说,“这才是旅游原本该有的味道。”
“闲庭传手艺,四季秀山村”,李建波称,目前该村已引入32家文创企业、300余人入驻,其中16家企业已运营,11家企业正在实施改造建设,投资总额超过1200万元。“首期古秾乡村创客营”正式开营,已吸引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客12人入驻,输出农耕文化手工艺作品和食品20余件。
据安宁太平街道负责人介绍,光崀大村引入剪纸、铁意坊、柴烧窑、琉璃、皮雕、香道、茶道等一批非遗和传统农耕文化创意企业,开展涉农文化产品与手工饰品研发生产和线上线下销售,组织一系列文创手工艺体验课程,引导农民参与文创产业建设管理,实现新老村民共建共享,充分保障农民参与权和收益权。
带动更多村民增收
2018年,安宁市启动光崀大村乡村振兴创新引领示范工程,以乡村振兴示范村、现代田园综合体、文化创意产业园为抓手,以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青年返乡创业孵化地、文旅特产线上集散地、新老村民共生发展地为目标,坚持“最小的人为干预、最大的原乡体验”,依托村庄传统,尽可能保留村庄原有风貌,赋予老房子新的文化创意元素,增强村庄的历史厚重感。
太平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给村庄发展、产业兴旺腾出土地,当地村民从原住地搬迁至距离村庄500米范围内,按人均居住面积不低于59平方米标准集中居住,相关配套设施、公共服务、居住条件,便民利民等基础设施提前启动建设,改善了村民综合人居环境。光崀大村整村搬迁于2016年6月底全面完成,总安置310人,含册峨苑小区安置180人,货币安置94人,入城(安宁)安置36人。
光崀大村村小组组长陈明书称,原村落在资源格局、整体风貌、根本权属不变前提下,村民以“合作+参与”模式,利用村庄集体建设用地和原有房屋入股匠春合作社,合作社以个体项目培训体验、文创旅游等主题活动及产品统一定价营销,实现集体经济主要收益,带动农民持续增收。此外,该项目还搭建“文创光崀”电子商务管理平台、众筹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引入第三方代办公司,帮助项目企业落地发展;通过返乡创业平台,开展创业就业培训等活动,实现项目人才就地培养利用与区域输出。
“村里的保安和保洁人员每人每月平均工资2000元左右。”李建波说,全村每年人均纯收入超2万元,通过经营权流转,村里2620亩土地将产生6350万元左右收益。村里成立“昆明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承接与文创旅游相关的绿化、保洁、安保等服务工作,也承接市场的服务,不断提高村民收入。
【编辑:王思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