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大理7月21日电 题:中国探索“市场化”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之路
作者 缪超
“葡萄、柑橘生长期受不得尘土。”云南省宾川县副县长杨武近日站在狮子口矿区,指着山下成片的葡萄园说,“过去,矿山扬尘随风弥漫至葡萄园,农民与矿主之间矛盾突出。”
宾川县位于中国西南,处在金沙江流域内。过去依赖矿产资源,发展方式粗犷,矿山呈现小、散、乱的特点。杨武说,“就像在金沙江流域内挖出一块块伤疤,影响制约着高效农业的发展。”
去年底,宾川县关停了包括狮子口矿区在内的23座矿山,它们大部分属于采石矿,分布在县城边缘的面山上。记者看到,当地正着手修复矿山生态,为大地“疗伤”。
狮子口矿区位于宾川县城东部面山,最大边坡高度约115米,修复方法主要包括削坡造台、截排水、土地复垦、生态复绿、休闲步道、人工景观等工程。
“修复这一片矿区,就需要近2亿元(人民币,下同)。”杨武告诉记者,“宾川刚刚摘掉贫困县帽子,众多废弃矿山等待修复,且修复难度大,资金缺口也大。”
据遥感调查监测数据,截至2018年底,中国矿山开采占用损毁土地约5400多万亩。其中,正在开采的矿山占用损毁土地约2000多万亩,历史遗留矿山占用损毁约3400多万亩。
“矿山生态修复目前存在历史欠账多、现实矛盾多、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云南省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刘涛说,以云南为例,目前有8595处废弃矿山需要开展生态修复,部分处在生态脆弱区域,恢复难度大,应坚持自然修复为主,辅以适当人工干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投入不足,资金问题已成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制约瓶颈。”
针对中国矿山生态修复历史欠账多、资金瓶颈明显等问题,中国自然资源部2019年底出台新政《自然资源部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引导各地鼓励矿山土地综合修复利用、实行差别化土地供应、盘活矿山存量建设用地、合理利用废弃矿山土石料,积极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
云南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原则,通过自然资源政策激励,吸引社会各方投入,探索推行市场化运作、科学化治理的矿山生态修复模式,成效已初步显现。
狮子口矿区的生态修复,宾川县选择由大理州土地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国有企业)承担,该公司副总经理杨春晓告诉记者,矿山修复所需的近2亿元资金由公司先行垫付,“30%是自筹资金,70%是银行贷款。”
杨春晓介绍,在修复过程中,为了排除地质隐患和覆盖植被,首先要对矿山削坡造台,这项工作产生390万立方米废弃矿山土石料,移交给宾川县政府作为国有资产公开拍卖获得1.5亿元;再按照“宜耕则耕”原则,在狮子口矿区低平处整理出220亩水田,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流转土地指标,可实现5000万元收入。
“国企参与矿山生态修复,主要是履行政治和社会责任,不能出现以修复为由,过度开采行为。”杨春晓说,生态修复后的狮子口矿区将成为一个由山、水、林、田构成的生态系统,实现矿山治理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距离宾川县城300多公里的昆明,于2017年关停了滇池流域内的72个矿山。记者在滇池东岸一处关停矿山看到,昔日因开采石料满目疮痍的山体经过生态修复后已经绿树成荫,废弃的矿坑也被打造成观景池塘。
滇池东岸关停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项目实际投资26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3亿元,昆明自筹资金23亿元。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宜建则建”原则,项目范围内整理出让土地3400亩,实现土地出让收入13.9亿元,预计今年年底可实现土地出让收入20亿元。
资金问题解决后,滇池东岸生态修复项目实现恢复林地2800多亩,有效改善了滇池流域生态环境,促进滇池水污染治理。(完)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