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记·7月20日|复盘北京战疫,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时隔34天,北京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今天零时起,由二级调至三级。
这是北京此次疫情防控取得的一个重要阶段性成果。从6月11日北京新增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到7月6日零新增,再到7月18日连续13天“零新增”,回望一个多月来北京的防控措施和过程,我们总结了以下有效经验和做法。
快速反应很关键。
新冠病毒狡猾多变,且传染迅速,与之交手必须“快、准、狠”,稍微迟疑就有可能后患无穷。从6月11日北京再次出现疫情,到锁定新发地为感染“源头”,全程历时不到22小时,为北京稳准快地控制住这轮疫情奠定了基础。在锁定疫情风险因素后,6月12日夜里,北京当即采取了封闭新发地市场,对市场周边小区实施封闭管理,对新发地市场从业人员进行集中医学观察等果断措施。
此外,北京还通过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借助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迅速锁定了密接人群和到访过新发地市场的高风险人群,并进行预警、隔离和管控,最大程度地切断了病毒传播渠道,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争取了宝贵时间。
迅速全面的流调之外,大规模的核酸检测也成为有效控制疫情的重要抓手。疫情发生后,北京市果断决策,迅速提升核酸检测能力,日单检检测能力从10万人份提升到50万人份以上。此外,北京还积极扩大核酸检测范围,对重点人群、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实施应检尽检,对广大市民愿检尽检,完成超过1100万人次的检测量。
这些果断措施,让北京得以尽早发现并控制传染源,有效阻断传播链条,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精准防控是亮点。
与武汉疫情发生时所采取的全面封锁不同,这次北京采取的措施更加精准、克制,将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结合了起来,使防疫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针对这次疫情,北京没有进行大面积封闭管控,而是以街道为单位,将全市300多个街道乡镇按低、中、高三种不同风险等级进行了分类,根据不同级别精准防控,并根据疫情形势,动态更新各区各街道防控风险等级。即使对中高风险的街道小区,北京也没有“一刀切”全部封闭,而是根据确诊病例的密集程度等,进行区别管控。除街道社区外,这次北京对密接人群的时空管控,也视风险不同区别对待:有的是居家管控,有的是在隔离点管控。在管控的具体时间上,有的是“14+14”天,有的是“14+7”天。
既不放过一个潜在风险点,也不随意将管控范围扩大化,这种“点穴式”防疫确保了整个北京的有序运行。
信息公开要及时。
北京这次抗疫,有一个“罕见”细节让人印象深刻:6月16日那天,北京先后举办了3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持续通报疫情防控相关情况。
这是北京坚持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的一个缩影。从6月11日北京市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拉响防疫警报,到7月19日,北京已连续召开44场新闻发布会。通过一场场密集的发布会,北京及时向社会公众通报确诊病例及溯源、密接追踪、环境消杀,以及核酸检测、市场供应、复工复产等情况,并及时辟谣、回应关切,在疫情防控信息公开中起到了“压舱石”与战疫“风向标”的作用。
从疫情发生之初,有外媒称北京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武汉”,到如今迅速控制住疫情后,外媒高赞“北京有能力施行外科手术式定点抗疫措施”,北京用实际行动和阶段性成果为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如何在短期内有效控制疫情蔓延,并降低对经济社会的干扰,提供了实践参考和宝贵经验。
随着7月19日上午最后三名高风险患者康复出院,北京高风险患者实现清零。这也启示我们,虽然新冠病毒狡猾难缠,但如果能够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治愈率还是很高的。因此,面对疫情,每个个体既要做疫情防控的第一责任人,提高警惕心和责任意识,发现情况及时报告;又要坚定信心,相信疫情是可防可控可治疗的。
当然,防疫大考还未到交卷时。近期,新疆和香港的疫情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病毒长期低水平与人类共存的情况下,疫情防控这根弦,必须得时刻绷紧。(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邢婷婷 文字 张寒 设计)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