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首节沉管成功对接,将世界跨海通道施工技术提升到新高度——
6万吨重沉管的“海底之吻”
6月17日,历经40多个小时的连续作业,中交一航局承建的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钢壳沉管隧道——深中通道首节沉管成功沉放海底,与西人工岛实现“海底之吻”。
“深中通道首节沉管成功对接,采用的是世界首创的自航式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作业方式,体现了建设者们高质量、高标准的施工能力,标志着海底沉管隧道施工正式进入智能化时代,也将世界跨海通道施工技术提升到新高度。”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王啟铜表示。
深中通道是国家“十三五”重大工程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过江通道,全长约24公里,其中沉管隧道长约6.8公里,由32节沉管组成,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
沉管浮运安装,是深中通道技术难度最高的控制性环节。本次对接的首节沉管长123.5米,宽46米,高10.6米,重约6万吨,相当于一艘中型航空母舰。
担负沉管施工的中交一航局S09标段副总工程师杨润来介绍,单个管节由2500多个独立仓格构成,数量大、规格多,工艺参数控制及施工组织难度大。
本次沉管浮运安装,面临超长距离浮运、浅水区航道搁浅风险、大径流海水表层流速高、回於强度大、导流堤作业空间狭窄等作业难题。中交一航局为深中通道量身定制了一整套沉管隧道施工船组,更自主研发了世界首艘运安一体船“一航津安1”,有效化解了“卡脖子”难题。
“一航津安1”历时三年研发,集沉管浮运、定位、沉放和安装等于一体,具有DP定位和循迹功能,是当今世界安装能力最大、沉放精度最高、施工作业最高效、性能最先进的专业沉管施工船舶。
为保障沉管成功对接,一航局经过两年多的科研攻关,梳理出13类205个风险点,每个风险点都制定了相应措施。安装前,“一航津安1”进行了3次空载演练和1次重载演练,实操演练时长近350小时。
沉管浮运安装作业窗口条件苛刻,安装前恰逢台风“鹦鹉”来袭,为有效保障工程要求,一航局利用自主研发的世界最大最先进自升式碎石基床整平船“一航津平2”,克服恶劣天气影响,仅3天完成基床整平,为沉管如期对接抢抓了最关键窗口期。
首节沉管需历经出坞、浮运、系泊、安装四个环节。用技术人员的话讲,就像是在打游戏,只有通关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6月16日凌晨2时,提前完成船管连接的自航式浮运安装一体船“一航津安1”在桂山牛头岛出坞,依靠自身动力进入浮运航道,14艘随行船舶组成编队实时护航。
浮运是一大难点。从桂山牛头岛到西人工岛,长达47公里的航程中,需经过1.5公里的预制场支航道、5.5公里的榕树头航道、19.2公里的伶仃航道等7次航道变换。往日繁忙的航道,这天特意为深中通道的重要节点开了绿灯,确保“一航津安1”在航行期间不受干扰。
新建浮运航道中滩是一大考验。此处航道狭窄,且沉管底部距海底仅有两三米,稍有不慎就有搁浅风险。操作人员协同配合,一体船稳稳经过。
经潜水员水下探摸确认,17日6时,沉管开始分步骤沉放。10时,随着一体船对E1管节缓慢下放和水平绞移,不断调整管节坡度,首节沉管成功着床于基底,完成沉放作业。期间,潜水员不断下水进行探摸,确认沉管对接端无异物。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指挥室里,每个人都屏息凝神。
12时许,首节沉管经过拉合、水力压接等作业工序,与西人工岛隧道暗埋段成功实现对接。
船上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每一个参与者和见证者都激动不已。为了啃下深中通道建设过程中的这块硬骨头,他们已经连续数日没有好好睡觉了。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之下,该项目团队有序复工复产,如期实现了西人工岛钢圆筒拆除、沉管舾装、一体船空载重载演练等重大节点突破,提振了士气。
蒋菡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