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23时14分,小暑至,盛夏始。“暑”代表炎热,“小暑”则意味着炎热蠢蠢欲动,但还未到达最热。而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难耐的酷暑已经上线!
今年的三伏长达40天
所谓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日期是按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按农历的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也叫头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也叫二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也叫三伏)。2020年的三伏天有40天,7月16日至2020年7月25日为初伏,7月26日至8月14日为中伏,8月15日至8月24日为末伏。一般说来,“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
小暑过后迎“头伏” 消暑饮食有讲究
在北方,进入小暑节气,爱吃面食的北方人有吃饺子、吃面的习惯。到了伏天人们精神不振、食欲欠佳,而入伏之时,刚好是我国主产区麦收刚刚完成的时候,家家麦满仓。所以用新磨的面粉包的饺子就成为了开胃解馋的佳品。
伏天人们还喜爱吃过水面、炒面。过水面,就是将面条煮熟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汁,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可以“败心火”;炒面,就是用锅将面粉妙干炒熟,然后用开水冲后加糖拌着吃,别有一番风味。
日常饮食上,可适当多食西瓜、黄瓜、番茄、绿豆汤等清热祛暑食物。出汗变多,补水也越发重要。流汗损失的不仅仅是水分,还有矿物质、维生素和氨基酸等,因此上述食物不仅能补水降温,还能补充维生素等多种营养。
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等到口渴时再饮水。口渴表明人体水分已失去平衡,细胞开始脱水,此时才想到喝水已经有些晚了。且太渴时千万不要过饮,这样喝水会使胃难以适应,造成不良后果。
伏天防暑纳凉需注意
热浪来袭,在室外、白天进行的剧烈活动应尽量避免。防暑降温也应适度,不可过分贪凉,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使用空调时设定温度最好不要低于26℃,并且需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
二、从炎热的室外进入空调房时,应提前将汗擦干。如果是在自己家里,最好进入室内让体温稍微下降一点,汗基本干了之后再打开空调。
三、如果家中有婴童,最好避免频繁出入空调环境。如果家中开启多台空调,可设置统一温度,避免孩子在不同温度的房间或客厅里频繁地适应,否则忽冷忽热容易生病。
四、出汗后要及时换衣服,勤用温水洗澡,使皮肤毛孔舒张。但切忌出汗后立即洗澡,更不要大汗淋漓时用冷水冲澡,这样会使寒邪趁机进入人体。
趣知识:“三伏天”的英语是“热成狗”?
三伏天的英语翻译是Dog Days,该翻译与天狼星有关。天狼星俗称“狗星”(the Dog Star),古罗马人曾认为,夏天“狗星”与太阳如此靠近,是造成世间干旱和疾病的元凶。所以Dog Days这个说法沿用至今。有网友把这个词直译为“热成狗”,简直不能更有画面感!
古话讲:“小暑过,一日热三分。” 高温高湿的三伏“桑拿天”要来了,全国“炙烤模式”即将开启。防暑消夏,你准备好了吗?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杨童童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天气网、科普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