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朱春燕 杨兆荃)李艳教授的职业生涯都是在与感染性疾病打交道。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武大人民医院检验医学科的科主任,去年她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培养接班人上,因为59岁的她将要退休。然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她继续奋战在前线,半年来,抗疫阵地从武汉到吉林,再到北京。
目前,李艳教授带着团队驻扎北京医院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相关工作。6月23日18点30分,随着首批236份样本送达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管的北京医院药剂科核酸检测实验室,湖北医疗队抵京后首次核酸检测任务顺利开展。
李艳教授介绍,该实验室历时48小时紧急改造完成,投入使用后每天可检测2000份样本。考虑到北京“加快核酸检测,应检尽检、愿检尽检”的疫情防控要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医疗队又紧急采购2套核酸检测设备,将实验室检测单日核酸检测能力提升到4000-5000份。
从武汉到北京 全力以赴应对病毒
核酸检测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确诊标准,已写在1月18日国家卫健委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1月20日,李艳带着团队紧急从CDC拿到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21日凌晨开展试剂的性能评价,当天清晨紧急启动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医学科拥有一个独立的P2实验室。检测试剂盒抵达后,这里被确定为专门检测新型冠状病毒场所。除承担该院的核酸样本检测外,还同步接受了武昌方舱医院、青山疾控、江岸区疾控等46家送检医疗机构的样本。
武汉疫情期间,李艳教授带着30多人的团队,实行全天24小时4班轮换工作方式,在实验室日夜奋战,为实现“准确识别患者、掌握感染人数、及时切断传染源”的抗疫防控目标做“隐身战士”。
从1月21日在全国医院最早开展核酸检测以来,李艳教授带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团队截止目前检验量近20万例居全国医院之首,为武汉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随着武汉疫情的好转,李艳教授受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调派,先后对黑龙江、吉林两地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网络培训,并赴吉林10天实地指导当地开展疫情防控。6月22日,李艳教授又到了北京,驻扎北京医院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相关工作。
猎取病毒 科技战“疫”
武汉疫情暴发前期,随着感染人数的增多,医生护士在前期尚未做足防护的时候成了密切接触者。李艳教授回忆,当时在检验科的门口,排起了两百多人的医护队伍等着做核酸检测。
“这是在危险面前不能退缩的一群人,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工作。”李艳教授立即给医院领导打电话建议,让医护人员免费做核酸检测。
对疑似病人进行早检测、早隔离、早治疗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今年1月在武汉新冠疫情爆发初期,针对RT-qPCR检测试剂盒用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假阴性”率较高且无法同时检测其他秋冬季高发、症状与新冠相似的呼吸道病毒的难题,李艳教授领衔联合团队研究开发了纳米孔靶向测序(Nanopore Targeted Sequencing,NTS)检测方法,综合病毒靶向扩增和纳米孔测序长读长、实时数据输出、高敏感性、高准确性的优势,首次实现6-10小时内同时检测SARS-CoV-2和其他10大类、40余种呼吸道病毒。同时,该方法还可对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变异情况进行检测,监控病毒的突变,对病毒进行分型。
李艳教授介绍,用以往的RT-qPCR检测核酸,好比用一把狙击枪去击打样本中的病毒核酸,有较大的概率打不中而造成“假阴性”率较高,而核酸检测纳米孔靶向测序(NTS)则是撒网,并且同时撒十几张网,就如同为病毒布下“天罗地网”。这一方式突破以往国内外疾病控制中心在RT-qPCR方法中推荐的少数位点,将检测范围扩大到9个基因、12个位点近1万个碱基(10 kb)区域,全面覆盖病毒基因组上主要基因区域,100%覆盖病毒基因组上毒力相关的重要基因,大大增加捕获病毒核酸的概率,从而显著提高检测敏感性和准确性。
与此同时,NTS所采用的目前最为快速的测序技术——纳米孔测序,能在捕获病毒核酸的同时读出其序列,不但能检测出是否感染新冠病毒,还能同时检测出其他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甲乙丙型流感病毒等,为临床诊断提供确切依据。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还能检测在病毒传播期间与毒力相关的基因是否发生突变,对病毒进行分型,从而迅速为后续的流行病学分析提供信息,对临床病人的诊疗提供指导。
这种新型检测方法改以往的单一“狙击”为普遍“撒网”,大大提升了病毒核酸的捕获概率、病毒阳性检出率和分型效率,在国内抗疫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李艳教授介绍,NTS检测法从2020年1月开始研发,2月初即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率先测试应用并迅速推广到抗疫一线医院,极大提升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精准度,为武汉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防疫策略做出重大贡献。6月24日,这一研究成果正式刊发在国际知名期刊Small《微尺度》上,为全球抗疫精准施治提供中国“硬核科技”。
检验病毒的医护人员直接接触样本,更为危险。她和团队反复琢磨:如何在快速诊断的同时,确保直接接触病毒样本的医护人员不被感染。1月31日,李艳教授带着团队将新冠病毒灭活后再检测的实验:将新冠病毒原始样本放进专用烤箱”,加热至56度放置45分钟,取出静止10-15分钟后再检测。实验结果证明:与原始样本比对,灭活后数据结果未见明显差异。这一方式随后被迅速用于该实验室的检测。“实战中从来没有这么干过”,李艳教授说,在核酸检测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在找更优解。
在抗击新冠肺炎这场战“疫”中,时间就意味着生命。李艳教授再次与提供病毒样本试管的厂家实验,在试管中添加灭活制剂,“不仅可以节省时间,灭活关口前移也减少了与病毒的接触环节。”结果证明可行之后,李艳教授立即再次把化学灭活的方案告知全国同行,迅速推进。到目前为止,核酸检测的时间已经从最初的8小时提高到3小时。
李艳教授团队通过病例研究发现,抗体免疫试剂检测结果与患者感染的不同阶段密切相关,新型冠状病毒IgM和IgG抗体免疫联合检测对提高新冠病毒早期检测的临床敏感度具有重大价值。这一发表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上的最新研究成果,说明抗体检测可以非常有效地弥补核酸检测漏检的风险,在新冠病毒感染的及时诊治及新冠肺炎防控中发挥重大的实验室诊断价值,将在诊断、治疗监测和病程转归等方面提供更多帮助。
一生所学 尽付现在
这半年来,在不断推进核酸检测成效的同时,李艳教授还在不断更新一份PPT——快速提升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效率,把最新成果分享出来。
“我希望不仅是我们实验室能迅速应对,同时也希望所有的实验室都能迅速应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医学中心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尤其是分子诊断水平处于全国检验界的领先地位,李艳教授希望能够让全国同行都能争取更多应对疫情的经验。
“灭活后的标本检测实验室生物安全可从二级降级到一级”,PPT上的这句话回答的是“新冠核酸检测实验室级别”的问题,表达简单,一目了然。
李艳教授说,用大白话讲专业,是为了“不仅要让业内人士看懂,还要让领导、非本专业人员都能懂。”
“希望领导能看懂,是为了能让领导更好地做决策。”作为专业人士同时也是管理者的李艳教授说,她深知疫情当前,应变能力及管理水平都需要基于对实际情况的掌握,而作为掌握最前沿研究成果的他们应该学会“翻译”医学语言。
“我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学习。”李艳教授说,不管是分子诊断专业,还是管理水平,自己一直都在不断学习。疫情期间,她还专门写日记,记下所用所学。李艳教授把这一页又一页的日记归纳为八个字:一生所学 尽付现在。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