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随笔】
作者:陈城
在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里,全球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基于常识认知,当全人类面对共同的危机时,理应团结协作、一致对外,但那些关于对疫情原因“甩锅”和相互攻击的负面消息一直充斥其中。因此,中国、欧盟、美国三国前太空领域机构官员在《自然》杂志发表言论,希望通过太空对人类的启示,唤醒人类团结一致应对疫情的意识。
“有人说过,天文学令人感到自卑并能培养个性。除了这张从远处拍摄我们这个微小世界的照片,大概没有别的更好办法可以揭示人类妄自尊大是何等愚蠢。对我来说,这强调说明我们有责任更友好地相处,并且要保护和珍惜这个淡蓝色的光点——这是我们迄今所知的唯一家园。”这段话,是天文学家卡尔·萨根从那张由迄今为止人类最远的飞行器“旅行者一号”所拍摄照片《暗淡蓝点》所得到的启示,放在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的当下,更是贴切。
中国医疗专家组在秘鲁分享抗疫经验。图为中国医疗专家组组长郭怡与秘鲁雷瓦利亚蒂医院院长弗伦齐“碰肘”致意。新华社发
人类总是会面临很多未知事物,而人类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认识未知事物变化规律后,在这个星球适应、生存、发展。无论是历史上的鼠疫、霍乱、天花,还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病毒,这些可怕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虽然曾经对人类造成巨大危害,但最终还是因为现代医学科技发展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逐渐得到有效控制。
显然,抗击重大传染病,需要依赖科学技术。这些病毒、传染病对全人类而言都是威胁,面对这样的人类尚未完全掌握发展规律事物的最好方法,就是世界各国放下一切争端、矛盾、纠纷,全球科学家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尊重科学、相信科学,这样才能保护和珍惜我们唯一的家园。
回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可以发现正是科学家群体不分国籍、不分你我的共同努力,才一次次激增了民众应对新冠肺炎病毒的信心,并推动科研攻关成果不断出新。事实上,国际间针对新冠肺炎的科研攻关合作,一直在进行,并不断带来好消息。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发布联合声明,就新冠肺炎疫情,动员、协调和整合资金共同支持两国科学界进行攻关,分享研究成果,加强国际合作。《科学》杂志曾刊文称,中国和德国科研团队正联手解析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晶体结构,这将有助于推动抑制剂的研发。被誉为“人民的希望”的瑞德西韦,在美国、欧洲、加拿大、日本和中国等国都开展过实验,中国专家表示瑞德西韦“可以算是有效药物”,最新研究也显示,瑞德西韦有助于治疗感染新冠病毒的恒河猴。
今年2月,美国科研团队首次绘制出新型冠状病毒一个关键蛋白分子的3D结构,这种蛋白是开发疫苗、治疗性抗体和药物的关键靶点。这样一个在当时取得的重大进展,离不开中国研究人员提供的病毒基因组序列。疫苗和药物开发的关键靶点找到后,美国科研团队便将这一结构的原子坐标数据发送给全球多家实验室,其中多数来自中国。
这正说明了,在新冠肺炎这个当前全球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面前,需要全球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才会在与疾病争分夺秒的赛跑中取得先机。
目前,新冠肺炎无特效药已被明确,疫苗便成为世界各国新的希望。截至5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的官网上已经备案了110个正在研发的新冠肺炎疫苗。就在近日,陈薇院士领衔团队在新型冠状病毒抗体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经济全球化发展,“地球村”概念早已深入人心,这表明任何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都难以独善其身。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阻碍,全人类的生产生活因此大受影响。因此,在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取得有效控制的现实背景下,则必须再次呼吁和重申,积极应对新冠肺炎,加强合作,汇聚起全球科技力量,不仅是全世界科学家的共同责任,更是全球各国的共同责任。
科学研究的最终归宿,便是服务人类,因此科技成果理应是无国界的。这就要求国与国之间要秉持着相互信任的态度,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让国际间科研合作更加紧密。对于某一事物的科学研究方向是大体一致的,国际合作和资源共享,无论是成功案例还是失败数据,对各国科研团队而言都是宝贵经验财富,都将有利于提高科研效率和避免重复科研劳动。疫情当前,尽可能缩短相关产品研发周期,保证真正有效产品产出,应当是首要选择,全球新冠肺炎死亡人数仍高居不下,此时并不适宜比拼科研成果谁是第一。
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23日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说,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上,各国缺乏国际合作。“要让各国明白,只有大家走到一起,同心协力,不仅仅是互相配合抗击疫情,还需一起携手治疗病人,进行病毒检测,让所有人都能接种疫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败病毒。”
所以,我们不妨从探索太空、探索宇宙中获得启示,毕竟地球在宇宙之中是如此渺小,而作为人类的我们在地球上一样渺小。突现的新冠肺炎病毒就是大自然力量的承载,我们必须团结一致才能永续发展,我们也有责任去更友好地相处,并且要保护和珍惜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淡蓝色的光点。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02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