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7月2日电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疫情下的农民工就业状况与促进论坛”通过在线方式举办。专家表示,要理解和研究农民工养家和安家的动机变迁,促进解决农民工短工化,助其真正实现城市融入。
资料图:一名工作人员正在准备农民工返岗专车。谭凯兴 摄
6月30日举行的这次线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邀请了相关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业界和农民工代表共同研讨。论坛结合调研的最新数据以及对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长期观察,提出农民工就业的促进策略,对疫情后就业保障和产业复苏提供参考。
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春光表示,农民工就业是疫情当前迫切要解决的就业问题之一。他分析称,当前,农民工进城就业仍然面临着结构性就业的问题,特别是此次疫情之后,农民工外出就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国家卫健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调查评估服务处处长刘金伟提出,要加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帮扶力度,避免连锁效应;加强入职前培训、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增加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
新市民研究院执行院长奚军以“新市民—金字塔底层的商业真相”为题,分析了新市民阶层的特点以及新市民经济的产业逻辑,并介绍了如何以找工作为入口,从社交、买房、买车、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商业手段,真正促进农民工新市民化。
2019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课题组在长三角地区进行农民工生活状况的调研,完成了《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此次研讨会上,主办方介绍了这份调查的初步结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心理室主任王俊秀介绍,疫情对农民工生活影响很大,疫情初期农民工复工的意愿非常强烈,疫情变化使得劳动力的市场供需关系的复杂化,小时工价出现了大幅的波动,疫情常态化后,暂时缓解了青年农民工不稳定就业的情况。
他分析,就业的自主性提高,工作稳定性不足,构成了农民工的反作用力,对于未来来说,这其实是不利于农民工市民化。
他表示,对农民工群体来说,从稳就业到保就业,是解决农民工短工化、真正实现城市融入的首要问题。
复旦大学教授褚荣伟表示,要真正回到农民工自身,深入分析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被动性和主动性,以及职业规划、工作选择、失业再就业等问题。
“对于农民工或流动人口来说,除了养家之外,能够让他们更好的去工作,更好的对未来投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安家。”褚荣伟表示,要理解和研究农民工养家和安家的动机变迁来制定公共政策,此外,公共政策还要去影响企业政策,形成政策的有效协同。
他认为,农民工换工作有时是被迫,有时也是主动的战略选择。要构建农民工个体的心理资本和人力资本,让他们对未来保有期望和渴望,最终实现其福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