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30日电 题:离开地球后的七天七夜——记北斗“收官之星”定点成功
作者 郭超凯 吕炳宏
6月30日正午时分,坐落于“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测控指挥大厅内一派热火朝天。再过一会儿,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即将完成最后一次定点捕获,正式定点于距离地球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从今往后的十多年时间,它将在这里提供优质的定位导航服务。
为了这一刻,“牧星人”们已经坚守了七天七夜。时光拨回到6月23日,举世瞩目的北斗“收官之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
相较于大凉山深处的一片欢腾,千里之外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却显得平静很多。与这颗卫星10余年的寿命相比,不到1小时的发射任务对该中心而言,只是艰巨使命的开端。
“发射成功后,我们就要立刻根据卫星状态,计算、调整轨控策略和控制参数,准备首次变轨的资源调度、飞控程序、遥控指令、上注数据。”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研究员王宝华向记者介绍,即使是接触过多次的同一型号北斗卫星,也会存在不同“脾气秉性”,在轨工作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为此,他们要根据卫星的实时状态以及发动机数据,灵活调整每次轨道控制的各项参数。
据了解,北斗导航卫星入轨的同步转移轨道是一个近地点6000多公里,远地点4万多公里的大椭圆轨道,在过去近170个小时里,该中心科技人员已先后对卫星实施了多次远地点变轨与定点捕获,在“牧星人”的牵引下,环绕地球的椭圆形轨道逐渐变成了一个规整的正圆形。
“就像远程遥控一辆汽车倒入一个狭窄的车位一样。”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高级工程师兰宝君告诉记者,“变轨相当于倒库,定点捕获就像是入库后微调。我们看不见摸不着这辆‘车’,却要让它与‘车位’实现严丝合缝,这对我们轨道计算和控制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点火开始!”6月30日14时许,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高级工程师刘啸时洪亮的调度口令在测控指挥大厅响起。
一时间,所有目光都聚焦到大厅前方的显示屏上,没有火箭发射时的磅礴气势、万众欢呼,有的只是屏幕上不断变换的曲线和数据。
“点火结束,卫星已成功进入工作轨道!”随着调度口令再次传来,大厅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热烈祝贺北斗三号GEO-3卫星成功定点!”的横幅在显示屏上显现出来。历时七天七夜,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成功实施北斗三号“收官之星”早期轨道段测控任务。
当天14时15分,北斗三号“收官之星”成功定点于距离地面约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此举标志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组网的完成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了解,这颗卫星定点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将继续利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开展卫星平台和星间链路系统的指标测试工作,卫星工作状态得到全面检验后,这颗卫星将正式入网提供服务。(完) 【编辑:白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