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未成年人犯罪不降反升是一种提醒
最高检6月1日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14—2019)》披露,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在连续多年下降趋于平稳后有所回升、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呈上升态势。涉未成年人犯罪稳中有变、司法保护任重道远。
白皮书披露的信息,一方面显示出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形势趋稳向好,未成年人涉嫌严重暴力犯罪和毒品犯罪、14至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数量逐步减少,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率整体平稳。这说明过去我国在预防这些犯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有所回升,未成年人聚众斗殴、寻衅滋事、强奸犯罪人数上升;同时,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不容乐观,性侵害、暴力伤害未成年人等问题相对突出。这对于有关方面、学校、家庭、社会都是一种提醒。
比如,未成年人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的犯罪人数上升。需要探究,是什么因素造成未成年人出现这种犯罪倾向?又如,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呈上升态势,提醒我们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还存在不足,给了犯罪分子机会。这同样需要总结分析相关案件的特点和规律,拿出对症之药,从已发案例总结经验教训才是治理良策。在涉未成年人犯罪中,从司法机关到有关部门,从学校到家庭等方面,都应该从各自角度总结经验反思不足。须知,保护未成年人不是某一方面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责任,谁存在短板谁就应及时弥补。
国家层面,最高检等9部门出台的《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织密了监督举报的网络,同时解决了取证难等问题,有望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发挥更大作用。一些地方也在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制度。
保护未成年人关键在于法律。其中,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领域的关键法律,据悉立法机构正在着手修订。当我们能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汲取“营养”,完善法律和机制时,“不降反升”的情况或将改变。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