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政策这么好,我要努力往前跑”
凌晨4点多,天空刚刚透出亮光,王吉乐的闹铃声准时响起。简单洗漱后,连早点也顾不上吃,他就骑上摩托车赶往顾家沟的奶牛养殖场。
养殖场离家不远,骑车10分钟就到了。换上工作服后,王吉乐立刻投身到牛场的饲养棚中。“我和工友得扎扎实实干3小时,才能给全场5000头奶牛填满饲料。”等忙活完,已经快8点了,太阳照在身上暖融融的,这时,王吉乐才有时间舒展一下身子。
早晨添满饲料后,他就可以回家了,到下午1点再来养殖场上班,就这样,每天早中晚得添三次饲料,等全部忙完下班回到家,就到晚上8点了。
除了在养殖场打工,王吉乐还种着20亩地,种的都是供给奶牛厂的饲料。平时在养殖场忙完,他就抽时间去地里干活,一天到晚很少能闲下来。“虽然辛苦一些,但完全不用愁销路,只要愿意种,就有钱赚!”王吉乐说。
在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武川乡红岘村,王吉乐整天都忙忙碌碌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了。5年前,47岁的王吉乐陷入了人生低谷。在外地开货车时,突然遭遇的事故,让他欠下了十几万元的赔偿金,也丢了工作。
事故发生当年,王吉乐回到家里,仅靠种的十几亩地维持生计,一年下来全部收入1万多元,家里生活每况愈下。看着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家门口又没有合适的工作,王吉乐犯了难,心里很苦闷。
2013年7月,为推动农业经济升级发展,助力农民脱贫攻坚,白银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一家养殖公司,在武川乡红岘村顾家沟实施白银武川奶牛养殖场建设项目。看到新建成的养殖大棚,王吉乐就想在这里找份活儿干。
走进占地面积450亩的奶牛养殖场,打听用工需求,得知这里给奶牛添饲料的岗位正缺人手。添饲料起早贪黑,别人都嫌苦,可王吉乐心里乐开了花。“这活儿没风险,每天还能回家种地,就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工作!”从此,王吉乐就开始在养殖场上班,日复一日、风雨无阻。
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长期向村民收购饲料,看到种饲料收入有保障,王吉乐又承包了几亩地,加上自家原有的地,种植了20多亩奶牛饲料。“每年在养殖场打工的固定工资是4万元,给养殖场出售饲料又能挣两万多元,此外,因全勤和工作认真,还多次拿到过奖金,表现最好的一个月,公司给我奖励了300块钱呢!”王吉乐扳着指头算账,脸上满是笑容。
王吉乐在外打拼,妻子甘正香也在努力拼搏。去年年初,甘正香获得了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岗位,每月能挣1140元。两个孩子也很争气,大学毕业后,儿子在一家建筑企业上班,女儿在白银一家单位上班。王吉乐一家日子越过越红火,不仅早早还清了债务,还在白银区买了一套58平方米的新楼房。
在武川乡,有了这家养殖场的带动,和王吉乐一样,有近200名积极上进的农民实现了就近就业,其中,贫困户劳动力40多人,精准扶贫对象每年人均增收2万多元。除提供就业岗位,该厂还面向周边农民大量收购饲料。建厂6年多来,累计带动脱贫972户3106人,全乡贫困发生率降至1.06%。
近年来,白银区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来做,确定了在龙头企业带动下以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和城市服务业为主的三大富民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带动群众的致富路,一批农民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实现脱贫。
和王吉乐按时按点上班不同,毗邻的四龙镇的农民顾克新只在每年秋季为村里重点扶持的奶牛养殖场打零工,平日主要种植40亩奶牛饲料。顾克新今年52岁,2014年,他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5年,儿子顾正旺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四处打零工,偶然的机会,听说村里的奶牛养殖场招聘装载机司机,开车技术娴熟的顾正旺顺利通过应聘,拥有了一份月收入近3000元的稳定工作。3年后,因吃苦耐劳,工作认真负责,顾正旺被调往公司总部开车,年收入也增长到五六万元。
儿子工作刚稳定一年,顾克新的妻子却因搬玉米袋子伤到了腰椎。母亲干不了重活,地里的粮食又找不到销路,一时家里又面临困境。知道养殖场常年收购饲料,对贫困户价格还有照顾,顾正旺建议父亲转种奶牛饲料。“儿子说我们只管种,成熟后养殖场会上门收割、装载。”机械化收割,销路明确,收入可观,顾克新心动了。
第二年,顾克新就把自家的十亩地全部转种饲草玉米,后来每年都承包村民的土地,陆续扩大种植面积,目前,饲草玉米的种植面积已达到40亩,年净收入4万元,加上每年农闲时帮养殖场装货卸货,顾克新一年能赚6万元。
“扶贫政策这么好,我要努力往前跑,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以前,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给孩子交学费,还要四处奔波借钱;如今,常年给养殖场交饲料,加上在家门口打零工,顾克新收入有保障,整天都乐呵呵的。
“现在不愁吃不愁穿,妻子从去年开始就待在家里带外孙,我们享受着天伦之乐。”除了想再多种点地,顾克新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子早日成家,“等儿子有了自己的家庭,我家的最后一项任务就圆满完成了!”
政府规划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再加上个人努力,这些年来,白银农村勤劳向上的贫困农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截至2019年年底,该市贫困人口由2013年的37.06万下降至1.06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83%;302个贫困村累计退出296个;五个县区已全部摘帽退出,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通讯员 刘英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朱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