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下旬,甘肃酒泉市金塔沙漠胡杨林景区叶片金黄,在湛蓝的天空下,恍若仙境。(资料图) 杨志彬 摄
中新网兰州5月26日电 (张婧 冯志军 高莹)在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城西北部的国营潮湖林场,“黄沙不退人不退,树木不活人不走”概括了当地几代人半世纪以来与沙抗争、与风为伴的工作面貌,他们用愚公精神创造了“荒漠变林海”的奇迹,先后栽植胡杨、沙枣、红柳等防护林7万亩,使昔日滚滚流沙地变成了东西长20公里,南北平均宽3公里,渠路林配套、片带网成型、乔灌草结合的沙漠绿洲。
潮湖林场位于白水泉沙系腹地,是当地重点风沙口之一,上世纪50年代,这里自然环境条件恶劣、风沙肆虐、植被稀少、鸟兽罕至。坊间流传一句话:“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地无百步平,风吹石头跑。”
金塔县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之间,植被脆弱、风大沙多,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该县重视生态治理和防沙治沙。(资料图) 金塔县委宣传部供图
今年65岁的王端政自小生长在这片戈壁滩,高中毕业就进入林场成为一名正式职工。“每年3月开始,大范围沙尘天气集中出现,每次沙尘暴过后,县城道路总是积满厚厚的一层沙子,扫帚扫不动,只能用铁铲清理。”他说。
当沙尘天气越来越严重威胁到县城民众的生活起居时,王端政同林场几十位工友一起植树造林,向沙漠进军。当时,在既无机械、又缺资金的条件下,运送苗木完全依靠人背肩扛,他们每天从工作站点到植树片区,需在沙漠中徒步往返10公里路程。
从平整沙地、打点定穴、挖坑栽植,到引水培育,“沙地对林木的成活十分具有挑战性,这就意味着水资源成为重中之重。”王端政表示,他们除了从20公里左右之外的水库引水滴灌之外,还使用过扁担挑水、架子车运水等。
金塔县民众栽胡杨、种梭梭、调柴草、固沙丘,不仅筑起绿色长城,还把荒漠化治理与生态经济结合起来,发展沙产业。(资料图) 金塔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王端政看来,类似花费力气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成大碍,“最怕刮沙尘暴”。他回忆说,一次,工友们辛苦一整天,眼看成果喜人,可还没来得及收工,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袭来,“大家只顾用衣服包住头、蹲下,待沙尘过后,只剩工友们面面相觑,栽植的胡杨已全部被沙掩埋。”
他还说:“馍馍和凉水是一整天的所有能量补给。”这样的日子,王端政一过就是几十年,从林场的普通职工,到副厂长,再到退休,他亲手栽植的林木已不计其数。栽树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家园,避免风沙侵袭,然而,随着管护体系的完善和人工造林面积的不断扩大,不仅沙漠绿洲渐显,还兴起了胡杨经济。
早在10年前,当地开发建设胡杨林景区,景区由胡杨林核心游览区、沙枣林观光区、瀚海红柳保育区、沙漠康体理疗区和芦苇湿地迷官组成,总面积8万余亩。每逢十月,金塔沙漠大片胡杨林由绿变黄,色彩斑斓,美不胜收,吸引诸多游客至此游玩。
胡杨旅游公司总经理王国燕介绍说,该景区有秀丽多姿的“化石级植物”——胡杨,线条柔和流畅的金色沙漠,以及碧波荡漾的金波湖,他们相映成辉,极具观赏价值,是集生态造林、防风固沙、餐饮娱乐、休闲度假、摄影创作、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金塔县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之间,植被脆弱、风大沙多,境内有400多个风沙口。新中国成立之前,该县每年有近60万方流沙涌入当地两大水库、近1000亩耕地被流沙吞没,沙丘以每年20米的速度前移,民众面临着耕地沙化、库容减少、沙进人退的残酷现实。
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该县重视生态治理和防沙治沙,栽胡杨、种梭梭、调柴草、固沙丘,不仅筑起绿色长城,还把荒漠化治理与生态经济结合起来,发展沙产业,由“防沙治沙”向“治沙用沙”转变,开始“沙里淘金”可持续发展之路。
金塔县委书记李润元说,他们鼓励民众在沙漠边缘和绿洲内部发展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中药材、规模养殖等戈壁农业,建成农业示范园区47个,带动发展辣椒、番茄等高效蔬菜20多万亩,葡萄、枸杞、桃杏等特色林果14万亩,苁蓉、甘草等中药材14万亩,实现防风固沙和促农增收同步提升。
李润元还说,近年来,该县积极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开发胡杨红柳、沙漠戈壁、黑河环流等优势资源,打造文化旅游大景区,沙漠胡杨林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连续举办十届胡杨文化旅游节,通过举办沙漠探险、戈壁徒步、汽车拉力赛等体验赛事,带动餐饮住宿、商贸物流、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产业发展。(完)